《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百态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等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四世同堂」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名家大作 绝对经得起时间考验 80多年后看到这书仿佛又回到了七七事变后的北平 没有刻意渲染 就从小羊圈胡同里祁老太爷一家的对话就能感受到对时局的惶恐 愤怒和自我麻痹 日本侵略者在书的前半段一直没有正面亮相甚至在瑞全离家后瑞宣撒谎骗家人说是日本人硬要用瑞全学校做营房为避免被占领所以学生们都搬到学校住了 而实际他心里很明白日本人要占领学校只需一个一个电话就够了因为谁也不敢反抗 写得真是太真实又太悲哀悲哀是我看这书的最大感受 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悲在时代和人性 而且无可挽回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句话在艺术上,靠变故、车祸、意外实现的悲剧都不是好的悲剧,真正好的悲剧是所有事情都是合逻辑的,所有人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善良的,事情仍然无可挽回地缓缓滑向溃败,没有赢家,没有幸存者而四世同堂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就算没有东三省沦陷卢沟桥事变也会有其他导火索让侵略者发动战争 就算普通百姓知道被侵略者统治没有好结果却为了保命心存幻想一忍再忍 就算小崔小文夫妇孙七等侥幸逃过莫次滥杀无辜却也知道他们最终逃不过一次次的烂杀和饥荒 正如可爱的小妞子熬到了抗战胜利那天却还是熬不过饥荒 就像天佑这样的老实人假设被日本人侮辱后没有投水没有在饥荒中饿死没有被内战误伤没有在三反五反中被抓没有在三年自然灾害饿死那最后肯定还是躲不过在文革中受辱投河(为老舍先生)但这又是人性 人性决定了只要不是死在眼前 多数都能忍 城门禁闭忍 兑换伪钞忍 强迫交铁交茶忍 最后没粮食吃共和面还没有小孩和老人的份忍 吃共和面肠胃坏掉被消毒活埋忍一忍再忍 忍无可忍重新再忍万幸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英雄 大英雄 小英雄 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 王排长 钱仲石 瑞全 钱先生 桐芳 高弟 先觉醒的影响后觉醒的 哪怕觉醒得迟了点代价大了点可最终还是用枪和血换来了战争的胜利然后想到我今天能生在和平年代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真是无比幸运 这幸运让我觉得哪怕有点什么社会不公税负稍重房价虚高看病困难之类的问题都是可以忍的 这又是人性
「四世同堂」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故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故事进行的场景很小,但是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也不少,读者看过之后依然会记住每一个人。故事激发出了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代人都有着不同的命运,一个大家庭,在这样一个悲惨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度过难关他们甚至做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选择。
老舍所揭露的现实,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所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平民,他们的生活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没想到却如此有戏剧性。本来宁静的生活,被惶恐与不安打破,那些丑恶的灵魂在老舍笔下显得血淋淋。与此同时,老百姓依然英勇无畏,他们愿意为祖国付出一切,也正是这种精神,最终的胜利才站在我们这一边,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民族气节。
同时老舍先生这一部小说也可以说是抗战时的世间百态,每个读者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或许不能完全等同,但至少能产生些许共鸣。家破人亡的钱先生,代表的是不畏强暴的中年知识分子;英勇斗争的瑞全,代表的是不甘亡国的青年才俊;献媚敌人的瑞丰,代表的是自甘堕落的汉奸小人;热心助人的李四爷,代表的是急公好义的英雄义士;轮为特工的招弟,代表的是屈服敌人的豺狼走狗;无奈无助的祁老人,代表的是天真愚昧的贫苦大众。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的性格特点,从中可以窥视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与特点,发人深思。这些用文字剖析出来的文化糟粕深深的刺激着每一个炎黄子孙,令人耻辱。
耻辱不仅仅是敌人的蹂躏与残杀,更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儿女甘愿做敌人的走狗,甘愿沉默令人践踏。铭记耻辱,铭记的不仅仅是敌人给我们的带来的伤害,更应该是我们中部分人的丧失民族气节与尊严的行为和思想。
啰哩巴嗦的叨唠的这么久,就这样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四世同堂」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