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卡拉马佐夫兄弟(下)》读后感_1000字

《卡拉马佐夫兄弟(下)》读后感1000字

“他们有他们的哈姆雷特,而我们目前还只有卡拉马佐夫!”可是这卡拉马佐夫一家的各个成员却是多么不同。老卡拉马佐夫,一个老丑角,信奉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生存法则,不信上帝、漠视道德。长子米卡,看似行为荒诞过激却有一颗热烈真诚、也懂羞耻感的心。次子伊万,本以为是个冷酷无情、没有信仰的理性主义者,但在他身上也有真挚的感情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小儿子阿廖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竖立的标杆人物,是堕落道德的拯救者,我们却也能从他身上看到疑虑和纠结。私生子斯麦尔加科夫从一开始就是个谜,受到伊万影响接受了无神论思想,不知出于什么动机做出了弑父的行为(他的杀人动机我是没太看懂,复仇还是真的会错了伊万的意?),他其实是个可能比伊万还要黑暗的人物。他们身上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能向善时却没有向善的缺憾,但也有让人为之震动的真诚或者为之悲悯的故事。
之前一直听说过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这是巴赫金专门用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些作品的术语。论文中也偶有涉及,但其实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说某部作品是开放的呢?为什么人物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平起平坐、互相呼应互相对话呢?作家创作一部作品难道不就是有一个主题思想和主要目的吗?回想起原来看过的《罪与罚》也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这些问题(因为依据我对《罪与罚》依稀的记忆,我觉得它还是一部有自己的主旋律和意识形态的作品,尽管人物也经历了各种混乱的、挣扎的意识流动,但最终作者还是为自己的人物指明了一条道路。)但是,看完这部大头书后,我也许有点明白了。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每个人物、乃至法庭上的次要人物、乃至那群小男孩,都在为自己的思想发声,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虽然它们确实都是作家笔下写出来的人物,但是却无法代表作者,哪怕阿廖沙也不能。在一章章各种观点思想的阐述中,我们似乎能看见作者思想与他们的思想的激烈辩驳,同时也能看见作者以人物思想为观照在苦苦地寻找出路,寻找解决当时社会环境下或道德、或信仰、或家庭、或历史等方方面面问题的出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伟大性真的是少有人能匹敌的。
阅读这本书的缺憾是很多内容是边做事边听的,因而对故事本身的关注可能强于对书中思想表达的关注,这无疑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是一本值得重读的书,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就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讲,甚至优于《罪与罚》[糗大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卡拉马佐夫兄弟(下)》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