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规模》读后感_1300字

《规模》读后感1300字

2019年第6本书《规模》读完。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现年近80岁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同样的职业),有一位相伴55年的妻子(这本有些硬核的书中藏着一处不经意的浪漫,与最后的致谢呼应,真是暖)。
本书在探讨的问题很简单也很复杂。
从生物到公司,再到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带来什么影响?是什么制约规模的无限扩张?
总体而言,规模经济带来两方面的益处:一是成本端,比如说生物体规模越大,每一克组织需要的能量约少。(非线性)
一是收入端,比如说城市规模越大,个体的平均收入越高(非线性)
规模效应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为什么生物体和公司无法无限扩大?
为什么生物体和公司会死亡?
目前看来还在不断扩张的而且规模越大节奏越快的城市未来会怎么样?
1.先说规模为什么不能无限大
答案看下来主要有两点:
就生物体而言
制约生物体规模的,是其基础单元所能承担的极限和组织结构。
生物基础单元比如毛细血管,动物的规模越大,单个毛细血管就必须服务更多的细胞,但是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大到一定程度(由于要去连接更多的细胞导致间隙变大)就会导致缺氧。
从组织结构而言,生物体的重量承担是三维模型,强度承担是二维模型(接触面),无论是什么组织或结构,如果它的规模尺寸任意增长,它的自身重量都终将会把它压垮。尺寸和增长都是有限度的。
2.再说生物体为什么寿命有限
主要原因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即能量被利用或转化以制造或维持一个封闭系统的秩序时,某种程度的混乱便是不可避免的——熵趋于增大。
简单说,封闭系统中的能量有限,封闭系统内的每一次能量转化都会带来内部不可避免的损耗,生物体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所以内部能够进行的能量转化次数有限,故难免走向衰亡。
公司,城市若是封闭系统,亦会走向衰亡。
不过城市相对而言有天生的开放性,这也是为什么城市往往比生物体以及公司要长存的久的多的原因。(这点是我的理解)
从生物体扩展到公司扩展到城市,虽然只是粗阶的假设,但仍具启示性意义。
规模皆有极限,凡事终有尽头,无论是生物体,公司,乃至宇宙本身。主要因为封闭系统内,能量总会产生无法捕捉的损耗。
如果说万物终有尽头,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突破现有规则的限制了?
突破规则限制的方式书中提到的无非是两种:
改变材质或改变结构
或一言以概括:创新。
创新是推迟衰亡的原动力。
但推迟衰亡需要越来越快的创新,所以衰亡总的来说,或许还是不可避免。(不过我对作者的这条结论存疑。)
我认为走下坡路不一定代表一路走向衰亡,特别是公司,城市这种相对非封闭系统,起起落落皆为正常,或许可以不断的通过动态调节达到自然均衡。
总体而言,本书的思维方式还是相当具有启示性意义,作者旁征博引,知识涉及学科丰富,有些地方也相当硬核,没那么容易读,书本身较长。也花了我45天时间才读完。
就结论而言,作者在书的结尾也说,他只是在寻找一种跨越生物,公司和城市的规律,但这种规律是粗颗粒的,城市的未来走向是跨越奇点后的不可持续还是进入稳态,他也没有答案。
整体打8.5分,推荐给对宏观规则,跨学科思维感兴趣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规模》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