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雪将至》读后感_1800字

《大雪将至》读后感1800字

读罗伯特·泽塔勒《大雪将至》
第一次为虚构作品里一条卑微生命的离世,湿了眼眶。本书对我的最大冲击,是力量!人格的,精神的,情感的,生命的……不禁感叹,朴素、平实的语言,也能裹卷住这么强大的精神力量,折射出普通生命的灿烂。
因为读了前言,大致了解主人公艾格尔的命运走向,所以一直带着预感,小心翼翼往前读,想象着,期盼着,惊恐着,不想错失任何一个细节,不敢多想最后的结果。
作为弃儿,流浪汉,伐木工,索道修理工,战时的士兵,战后的俘兵,登山向导的艾格尔,大半生都拉扯着一条残腿,摇摇晃晃在苍天和大地之间。生活就是他的生命,生存就是他的生活。
和所有人一样,他的一生里,也有过梦想,“其中的一些是他自己实现的,有一些是命运赠予的,很多是从来都无法实现的,或者是刚刚得到,又被从手中掠夺走的”。但他一直活得堂堂正正,不卑不亢,仿佛只想用活着本身,实践生命的意义。
他从不抱怨命运,但也不愿逆来顺受。不想受虐待,他选择上了山;看不惯山谷被任意开发,他选择了参战;受不了屋外学校的嘈杂,会主动去说理……他一生都在靠自己的努力活着,尽管他的孤独如雪。
艾格尔79岁漫长的生命里,爱,稀薄得像雪山顶上的空气。爱情萌动时,他曾想过写点什么,但又认为,“那么一小张纸条怎么能装得下他那么多的想法和感受?”所以,他和同事一起,把爱写到了大山上,让山谷里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远处看到。可惜命运作祟,他还没来得及享受爱情的甜蜜,玛丽在一次雪崩中被掩埋,留给他的是一生的记忆和遗憾。
六年战俘营生活快结束的一个冬夜,艾格尔曾就着月光,用垃圾里捡回来一张纸,给妻子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字字滴血。天亮前他把这封信埋在土里,让大地给他做了记忆的保障。之后他唯一的情动时刻,是战争结束回到村子里从电视里看到的美女,只是他当时的感觉在作者笔下成了一种阴郁、寒冷的幻念。
艾格尔一生中讲得最流利顺畅的话,是他深藏了几十年的情话。离世前的一天早晨,他在大雾弥漫的山顶上,看见了妻子的影子,甚至还有她脖子后面那个月牙形的伤疤:“这么久你去哪儿了?”他喊道,“我有好多话要向你讲!你都不会相信,玛丽!这整整的、漫长的一生啊!”。大山和大雪,见证着他爱的深度和浓烈。
年老时的艾格尔,仍然用力量支撑着生命。有时他“一个人坐在桌前,透过窗子望向高山,云的影子在山上静静地飘过。然后他就开始笑了,一直笑到眼泪都流出来”。……看到此处,没忍住泪目,为生命的卑微却也柔韧,为生命的孤单但却倔强,为生命的悲催却也美好,为生命的有限却也无限…… 那一刻特别想抱抱这位可爱可敬可怜的老人,想跟他说说话,想带他出去晒晒太阳——春天里那种柔和、饱满、温暖的阳光。像他这样热爱生命的人,值得被爱!
艾格尔还热烈地、乐观地热爱着大自然,并从中领略到生命的真谛。 “他常常走过自己小屋子前被晨露湿润的草地,躺到疏疏落落散在草地的平石中的一块上面,背上感受着凉爽的石头,脸上洒着一束束温暖的阳光。每当这时候,他心里感到,很多事情根本没那么糟糕”。作者用“在羊角汉斯的躯体被冰洞贮存了几十年以及被人发现之间,几乎隔着艾格尔的整整一生”,来总结艾格尔的生命。至此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艾格尔一直都活在死亡的凝视之下!而更可悲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
铁骨铮铮的艾格尔,连死,都死得那么认真、专注、负责任。“他胸口里感到一阵刺痛,他看着自己的上身慢慢地向前沉下去,头倒在桌上,脸颊贴着桌面。他听着自己心脏的声音,然后仔细倾听着心脏停止跳动时的安静。他耐心地等着下一次心跳,当再也没有心跳来的时候,他就撒手放开了一切,然后死了”。那个“寒冷的女人”,终于把他和这个他既谈不上爱也谈不上恨的世界,剥离开来。尽管喜欢作者这种 “刀不血刃”的处理死亡的方法,但他用这么平淡的文字,杀死一位这么可爱的人物,实在太过残忍!命运到底要多么狡猾,才能永远藏身于人的想象力背后嚣张!生命到底有多么脆弱,才终将会毫无声息地倒下,来不及挣扎和辩驳!
艾格尔死后被葬在妻子玛丽的旁边,他的坟前竖着一块雕凿得很粗糙、布满裂痕的石灰岩石块。而粗糙、裂痕,正是他生命情态的写照。除此之外,我们也该记住:他曾经努力过,追求过,满足过,爱过,活过,不问值不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雪将至》读后感_1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