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爸爸》读后感1700字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写的读后感,源自某个在火车上睡不着的清晨。然后就爬了起来打开电脑,想把这篇读后感写了。
在小说的开始,马爸还是我及其讨厌的一个爸爸,因为他自负、专制、打小孩。马锐是一个聪明,对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理解的小孩。他和小伙伴聊天时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说:“那些大喊大叫自己痛苦的人全都不是真正地痛苦,才敢拿出去展览、展销……”。我想小学的我,是断然说不出这样深刻的话的。抛去年龄,从对事物的看法上来说,他是一个独立、值得被尊重的人了。但是在马爸眼里,他只是一个小屁孩。在马锐上课给女老师纠错,引起和女老师的矛盾之后,深谙社会之道的马爸站在了老师和学校这边,为马锐写下了另其感到极其耻辱的检讨书,并因为马锐对这份检讨书的强烈抗拒而动手打了他,实际上可以称得上暴打。看到这的时候,我仿佛就是那个年纪的马锐,我感受到了屈辱和父亲的蛮横、不理解,也感受到了对这个世界、社会的失望。马爸后来是向马锐示好了,但这种示好就像书中所讲:任何人,当确保自己优势地位不受威胁时,都愿意稍示怀柔以表明自己的宽大和有礼有节在喊谁呢管理的喜悦上加上一种欣赏对方感激涕零的享受。因为你是我爸,你打了我之后跟我道歉我就要原谅你,因为我们要讲道理懂礼节,但是你动手前怎么没想过用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呢?因为道理讲不通(实际上我认为是无理),所以只好动手使我就范,想到这,我的内心就和马锐一样,只有失望。所以马锐之后对老师、爸爸、学校表现出无比的顺从,我能明白,其实他是不想再抗争了。因为这群大人根本就不想听你的道理,他们自有他们的道理和规则。
故事发展到这,又来了一个转折。马爸一直知道马锐内心的不平,在知道他“成人”后,决定改变他们之间的相处之道来重新换取马锐的信任。在经过一次真诚的谈话后,他们说好按朋友来相处。这种方式在一开始还挺好,马爸感觉到马锐可以无所顾忌地和他真诚地谈话了,两个人的关系虽然时常互怼但也显得有趣、民主、融洽。但是,马爸逐渐感受到,他对马锐的依赖要高于马锐对他的依赖,而同时马锐并不想要他的依赖,他更想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玩。在经历了马锐的一次说媒,并发现马锐期望他和女方一起住,这个房子留给他和朋友一起住的想法时,马爸爆发了。他是对马锐的那种想要尽早甩掉他的想法生气和失望,他是一个空虚没有寄托的人。所以他自我欺骗的认为是别人把他的儿子带坏了,他去找学校的老师,他去翻马锐的东西,甚至当着马锐的面翘了他的抽屉锁,当面读他的日记。孩子越长大越想要自由,当父母这一段却紧紧拽着不肯放手时就成了一场悲剧。
马爸在这次矛盾之后喝了一场大酒,醉的一塌糊涂。醒来后,仿佛看淡了人生,以前付之以热情的东西,现在都觉得冷漠,包括对他的儿子。他想通了,马锐迟早要离开他,他再也不管了。于是,马爸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变得颓废,对马锐漠不关心。这个极端结束于马锐被一群小混混打进医院,他在医院看到儿子的模样极为心痛,之后在和马锐的妈妈争抚养权的过程中也是据理力争。他在法院门口见到了一直被妈妈藏着的马锐,说了很多感人肺腑的话,但是马锐变了,“他觉得自己是在用虚伪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毫无保留爱着他的人“,“他为自己再也不能浑然无觉地接受父亲的感情感到莫大的悲哀”。
小说展示了父子关系的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传统的专制的父亲,对儿子严加管教;第二种是与儿子成为朋友;第三种是放任自流,完全不管。这三种形态最后都失败了。按理说第二种是最好的,但却失败了。我觉得这种形态无法持续是因为马爸内心对儿子的在乎,就算他们成为了朋友的那段时期,他内心对孩子的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减少。而在朋友模式下,应该是彼此有相对独立的生活、彼此尊重对方的隐私的,但是马爸做不到,导致了这种形态走向了破裂。所以最后马锐对他爸说:“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儿子,别的想是什么也是什么不成。”马锐明白了,他们之间的矛盾源于他们之间的关系-父与子,不管如何改变形态都改变不了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而这也是让他们俩彼此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是你爸爸》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