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尘》读后感2300字
在一次次被那种失落剥夺得体无完肤之后,人会变得温和,蜷缩。接受长夜有尽,白昼有终。
但愿你的旅途漫长,但愿你拥抱的人正泪流不止。但愿你付出的爱,有着某种恰到好处的形状,恰能完好地镶嵌在她的灵魂空缺处,毫厘不差。但愿你心底的关怀,杯满四溢,又正在被另一个孤独的灵魂渴望着。但愿你记得,在你痛哭失声的时刻,曾有人以肩窝盛满你的泪。
这不是一个静止的世界,万物流换不停。但在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深处,人难免渴望着“美好的事物永存不移”——渴望一刻黄昏永不落幕,一则长夜永不天明……即使绝大部分哲学与宗教,都指明了这种渴望的不可求、不可能。也许恰恰是这种不可求、不可能,促使人不断追寻、又注定不断失落;所幸,这个过程能较好地填补活着的空无,并带来记忆的生动。否则,若一个人活着不渴,那也几乎等于无望了。
梦还没褪尽,魂飞魄散化作扬尘融进了黑暗。看清了是熟悉的房间,明白又是噩梦而已,呼吸才渐渐平稳了下来。
我望着那些高高的梦:梦被举得太高,够不着,只能珍藏,陈得久了,发了霉,变了味儿。有了不去动它的正当理由,就心安理得地继续束之高阁。大概人都是这么老的。
在我们密密匝匝的、疲惫的生活中,感伤这种东西是多么的无济于事,而且很容易沦为笑柄。但那一刻,窗外的景物飞逝,仿佛给了我片刻的自由,让我明白时间给我的遗产永远都在,只是我太少回头。少年时写,“在旅途中想起来的人才是最爱的”,这句子是无心之笔,现在回头去看竟成了真。
爱的安亡,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守墓人。
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放任自己与回忆独处了;旅途中长久地坐车,望着外面,往事历历在目;那感觉很像在海底潜水,缓缓前游,过去的人与事就像海底的珊瑚、礁石,绚丽斑斓或黯淡模糊,一路慢慢看过去。
心像个想飞的热气球,吊篮里却挂了太多沙袋,怎么都飞不起来。胀得快要破掉了,一看,还在原地。
抑郁症复发,重得……没法跟别人说。每天专心致志地想死的事情,专心致志地想。没人理解。我自己也不理解:没缺胳膊少腿的又没饿着冻着,抑什么郁。
黑暗中,灰尘什么的,没人看得见。打亮了一束灯光,你才看得到,原来有这么多灰尘。
邱妙津说,“尽管人是这么的让人失望,但人还是这么的需要人”。
旅行就是离开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去别人待腻了的地方看看。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关上灯,睡吧。黑暗中尘埃仍在飞舞,你我却几近落定。
人最受不了的,不是吃苦。而是你不知道,你这份苦,吃来为什么。
抬头一看,月光清寒,只一镰皎光,静静悬着。暗蓝苍穹,层云如海。不知怎的,想起诗人的一句“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眼底微微一阵发潮。
够了,去你的,狗日的生活。
做一个良心未泯的,入世的人吧,要承认,我们都没办法做到彻底遁世,周游世界,喂马劈柴。
多年以前我久久站在海边,风迎面扑来,有泪的咸味。看着一艘生锈的船,歪斜着,远远地,孤独地搁浅在礁石遍布的海滩上。海是灰色的,吐着浪花,好像有层层心事,无人倾听。醒来时候,发现只不过是梦。我的生活中哪里有海。若有,也不过是茫茫人海,潮汐一般,退去又涌来。而青春,是这大海中一艘无法被打捞的沉船。
时间是一把筛子,筛不掉的,终归筛不掉。那些应该被筛掉的,就由着它被忘却吧。
青春期是一段表达欲井喷的时光,回头想来,每天晚上在晚自习时奋笔疾书的那股劲儿,几近不可思议。那样的书写的确成为写作的滥觞,但它显然只是一段阶梯而已。过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岁,人越长大,下笔越犹豫。我渐渐能理解那种欲说还休的心境,因为生活像一块块砖头那样,垒成了心的城堡。
《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总结了这次谈话:“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就像盘子里的食物。世上本没有最好吃的食物,吃习惯了,也就成了最好吃的食物。那是你从小到大就习惯的味道,你的记忆,你身体的故乡。
俯瞰着一片灰蒙蒙的城市。那雾霾重重,看不见落日,也看不见朝霞的天,白了又黑了,如此熟悉。那一刻我的心情像是凝视一位久别重逢的旧爱。这是我所熟悉的糟糠之妻。
你的胃会告诉你哪里有你最爱吃的,而你最爱吃的,告诉你哪里是你的故乡。
那会儿,谢霆锋《爱后余生》的MTV用的是《半支烟》电影片段,眼里闪亮得像是有星星,嫩得发青;王菲的好多MTV大都是用1998年演唱会录像,唱《闷》的时候穿着一条红裙子,快乐得像个小姑娘一样,远远地一路蹦着出来,一直向观众招手,尽兴时还会扭两下肩膀,十足活泼。十年之后你再看,谢霆锋都离了婚,而王菲的复出演唱会,整场三四个小时一动不动站着唱完,说了四个字,谢谢,谢谢。 岁月没能带走他们的胶原蛋白,他们也许看上去更美了,更好了;但总有些东西,真的消失了。
2010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在北京东直门的某个清真馆子里面,摄影家王征老师,我,以及另外一个朋友,三人就着几碟羊肉天南海北地聊天。他说: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没有绝对的白也没有绝对的黑。像一条长长的光谱,深浅不同的灰色是布满了整个世界的不同层次。
我固执说那时的歌最经典,黄伟文的词天下无敌,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我们不过占据一个折子戏中的片段。
借用《山丘》的歌词来说,许多人都在“向情爱的挑逗、命运的左右,不自量力地还手,直至死方休”。如果你能被这样的歌感动,那么,你的孤独本身并不孤独。有许多人,其实和你我一样是同路人,小心翼翼地在内心保存着天真的火种;默默承担着因此带来的,格格不入的孤独。这种不肯趋同,本身就是很奢侈的勇。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灯下尘》读后感_2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