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3.0》读后感1200字
作者泰格马克,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平行宇宙理论研究权威。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终身教授,《科学》杂志“2003年度突破奖”第一名获得者。他还是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创始人,致力于用科技来改善人类的未来。
在2018年7月18日召开的斯德哥尔摩IJCAI上,2000多名AI学者以及科学家共同在会上签署《致命性自主武器宣言》,誓言绝不将他们的技能用于开发自主杀人武器。
这次行动就是由迈克斯·泰格马克发起,包含Deepmind、欧洲人工智能协会等来自160家AI相关组织和企业,以及丹尼斯·哈萨比斯、斯图尔特·罗素、埃隆·马斯克等来自60个国家的2400位企业家、科学家、研究者共同签署。
在书中泰格马克对“生命”的定义:一个能保持自身复杂性,并进行复制的系统。生命有硬件也有软件,硬件是生命有形的部分,用来收集信息;软件是生命无形的部分,用来处理信息。从地球上生命体的发展过程来看,生命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生命1.0:生命体靠进化获得硬件和软件,如40亿年前,最早出现的单细胞、细菌等生物。
生命2.0:生命体靠进化获得硬件,但是它能够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很多复杂的新技能。人类就是生命2.0的代表。我们的身体通过基因来决定,而个人的认知水平,则是通过后天来学习和塑造。
生命3.0:系统能自己设计软件和硬件,这便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诞生于人类之手,但是可以自我升级、迭代、演化,只要它在逻辑上踏上了第一步的台阶,后面的事情,就不是人类可以控制和想象的,那是以算法的速度在演化。也许一夜之间,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人类一辈子也完不成的创造。
所以,人工智能什么时候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旦实现,它很可能就是人类的最后一个发明。
我们害怕人工智能强大的能力和不可预知的发展方向。一个超级智能会非常善于完成它的目标,如果它的目标与“我们”的目标不一致,那“我们”就有麻烦了。而人类不同的利益主体又复杂了人类的诉求。“我们”?代表何种主体利益?
纵观人类历史,为了让技术造福人类,我们一直依赖的是试错的方法,从错误中学习。我们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火开始惹祸了,我们发明了灭火器;汽车开始伤人命了,我们开始使用安全带…….但是面对更加强大的技术,例如核武器,生物合成技术,以至超级人工智能,我们不能再从错误中学习。因为这学习代价太大,人类付不起。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喜忧参半,人类究竟是打开了一扇新的智慧之门还是一个潘多拉魔盒?我们不得而知。如何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并一直友好相处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伦理和哲学问题,诸如:人类为什么要活着?什么是真善美?以什么手段去获取这些最高目标?如果人类自己都不清楚人类的终极目标,我们又如何去设定人工智能的目标呢?
个人觉得这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书中阐明了涉及人工智能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争议,并从宇宙学、价值观以及意识主观等各方面预测了人工智能革命的前景与风险,同时书中不少虚拟的故事情节像极了一个又一个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也算是意外的惊喜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生命3.0》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