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尘70年的世纪文学经典,美国文学史上罕有的同时入选两大文学榜单的经典著作:兰登书屋和《时代周刊》百大英语小说。与《局外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齐名的存在主义经典。1990年,《遮蔽的天空》由贝托鲁奇(《末代皇帝》)改编成电影,获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多项大奖。《遮蔽的天空》讲述了我们一生中会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爱情、婚姻、旅行、死亡、存在价值、人生意义……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地活着。
「遮蔽的天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愿你我:自爱,沉稳,而后爱人
把《遮蔽的天空》与《局外人》放在一起,合适的是两者都深刻洞察并呈现了人存在的状态,区别的是《局外人》关于身处芸芸众生中找不到存在感处于边缘的感受不一定每一个都有,但《遮蔽的天空》关于爱无能,害怕责任与承担,借用远方逃避眼前,不断寻找意义却不断陷入虚无的感觉却是每个当代文明人都正在经历的。
烟花问我看完会不会觉得这本书比较无聊。恰恰相反,看这本书的过程,是一场慈悲升华的过程。无论是对波特、姬特还是特纳,都是从不解反感到尝试接纳理解,最后想拥抱每一位主角,他们内在经历的,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活着每个人都不容易,似乎被看不见的叫命运的东西推着走,看似有很多选择,而其实都是苦苦挣扎。理解他人,最终也是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给自己一条活路。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存在即虚无,虚无即存在。其实活着的意义便是好好活着。生而为人,珍惜生命,吃好喝好睡好,在此基础上,快乐、责任、奉献,层层拓展开,不断丰盈自己的人生。
爱是原始又是终极情感。我们内在渴望,不断外寻,然而究竟爱是什么呢?波特与姬特最后都无法善终。一个自我都流离失所无法自洽的人,又有何资格谈论与渴望爱呢?
愿你我,自爱,沉稳,而后爱人,终必得爱。
「遮蔽的天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堪与《局外人》、《月亮与六个便士》媲美。主角波特·莫斯比特立独行,继《局外人》墨索尔、《月亮和六个便士》的画家斯特里克兰德之后,又一“离经叛道”的奇葩存在。
“世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以想见人类初始社会,尚未点亮人文的灯盏之前,如万古长夜,一片漆黑。所谓文明社会所运行的体系,诸如道德、价值、审美等,像一束撕裂黑暗、照亮局部的浮光,但极其微弱,忽明忽暗。
穹顶之下,星光点点,黑暗永远是背景,是底色。
道德、价值、审美等意识形态,道生于无,无中生有,生于玄冥,生于幽暗。人类文明的微光,仿佛舞台上的聚光灯,映照的范围怕是永远只是局部,光幕以外则是沉沉的黑暗。一如明亮的天幕,遮蔽了未知天空的黑暗。
黑暗绝不只是狭隘的虚无,其中应该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道德聚光灯的光幕之外,也绝非完全的不道德,何况总有人质疑、漠视、排斥、不认同现世所运行的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恰如墨索尔,斯特里克兰德,波特·莫斯比,他们根本不屑于将现行的社会体系作为自身取舍的尺度,我行我素地自牧于光幕之外的暗处,奉行自己独特的生存哲学。对于这样角色,恐怕不能简单地斥以“离经叛道”。
噢,我抱怨的不是人生,只是人类而已。你永远无法得到绝对的确认,因为未来可能的方向总是不止一个。你甚至无法放弃希望。风吹沙驻,时间总会以某种无法预见的方式带来最可怕的变化,因为它绝不会是此刻的延续。
遮蔽的天空下我们多么脆弱,遮蔽的天空背后是浩瀚无垠的黑暗宇宙,而我们如此渺小。
一保罗・鲍尔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遮蔽的天空」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