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读后感900字
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是一段难以复制又充满奇幻色彩的时期。曾经在评论刺客之时,我写到:春秋似像美国之今日。追名逐利之人毫不掩饰地尽其所能,自不必多言;忠信仁义之人又能为着那偶然的一面之交,亡身灭己也在所不辞,执着地甚至幼稚。有如政客从来坚持持枪,哪管暴乱,因为那象征自由民主。
史家论评李斯,称他为古今第一热衷富贵之人,可谓名利场中人的千古明鉴。利益与道德无缘,与道义无关。在利益的驱动下,他可以卖友求荣,可以非难古今圣人,可以苟且变通,可以谎言狡辩。他难称得上一流政客,却一定堪称第一流文人。三次上书,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以铿锵之势将白说黑,将黑说白。以政治道德而论,几近邪恶;以文学成就而论,堪称先秦散文的名篇。
与之全然相反的,有如项伯、项羽。高一学习先秦散文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当年我若为军役,____麾下立奇功”。如今选择,又多了一分踌躇。天生无敌的将军和勇猛的战士,却受感情左右,几次铸成大错。从道义伦理言之,豪侠而重感情,而以全局观之,又似短浅而唯念小利。项羽为楚汉联军消灭秦军主力,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实乃威武不可一世。其后却任凭仇恨支配,新安坑杀降卒、焚秦宫、屠咸阳。反观刘备,初入咸阳便约法三章,废秦苛法、休养生息。历史选择后者,再次印证了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啊。
另外,本书作者以史学家的视角对史书记载进行实地考证,多角度思维令人耳目一新,用其严密逻辑推理将历史串联,浮现眼前。“时间宛若流水,涤荡人事浮尘;历史宛若碑铭,写定古今是非”。望着眼前一片废墟,常常感慨万千。
所谓文明的韧性,讲来或许荒诞,正是这创建,破坏,在创建,再破坏的过程。其中不乏阿房宫、始皇陵震铄古今,“三十年前的故迹已需立石以标示,千百年前的遗址被泥沙埋没又何必过多感慨?”理固宜然,而中间夹杂着的噪声令人唏嘘。梁思成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何须50年,四九城的今天确乎难以扛起文明的厚重。在这“失而复得”的过程中,那隐藏着的历史的顽强和坚忍,是最无声而超然地反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