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读后感1200字
2019-4-9 《洞见》读感
出于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迷茫,看到了赵昂老师的《洞见》,有个公众号也叫洞见,对比了一下,两者并没有什么联系。《洞见》主要从职场逆袭,职业转型,人际交往,打造独特优势,自由工作五个真实场景入手,介绍了100多个案例。让我深刻的,其实就是里面的一个观点:你所谓的“过不好”,都源于认知限制,有认知,就有认知的层级,有认知的程度,也有认知的限制。认知是非常理性和客观的,只有保持持续认知升级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格局与视野。认知在哪一级,格局就停在哪一级,成功不应成为追求,那只是认知升级结出的果实。这是我认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认知的差别,《洞见》这本书,恰好把这个观点阐明了,既然认知的差别是存在的,那书中也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可以借鉴,五个真实场景,根据个人学习需求,相信会有所进步。
“认知泡沫”:认知泡沫的一种表现,观点未经检视,也并未产生让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状态有实质改变的结果,只是看上去的“过程勤奋”。总用同样的方式做事,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又想获得不同的结果,这本身就是认知的缺陷。不管过程如何勤奋,讲得如何头头是道,获得的顶多也就是知识。没有实践的检验,即便是真理,也和个人没有任何关系。
“认知闭环”:认知升级的过程可总为选择学习认知——践行验证认知——调整迭代认知,形成闭环。“停止幻想”:当把你自己和这个世界分开的时候,当期待“这个世界”以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来互动的时候,你的幻想注定破灭。
“存量思维”:曾经的经历会让人拥有处理同类事情的经验,这是过去经历的价值,也是对人的保护。但是,如果因此而限制了思维,减少了可能性,就会成为一个人发展的束缚。一个人只是关注“我有什么”的时候,就不会更多去想“我要什么”,做事情只能从已经有的资源出发,机会自然就会少;一个人关注“我曾经是谁”的时候,就不会更多去想“我想成为谁”,做事情从旧有角色出发,可能性自然也会少;一个人关注“矛盾和斗争”的时候,就不会更多去想“合作与多赢”,与人合作的时候就会互相算计和猜疑,自然也就会心累。
“打破存量思维的关键”:从“我要成谁”和“我要什么”出发,而不是“我曾经是谁”和“我有什么”出发,是摆脱束缚,实现逆袭和人生突破的关键点。投资自己:就是用工匠精神,把一切做到极致。
“成为高手”:像特工一样训练,把自己训练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需要进入这样一种“刻意练习的循环”:建立目标——达成结果——有效总结——突破限制,然后循环。
“对待时间”:把时间当朋友,善待时间,对时间有耐心,与时间之间只有忠诚与背叛的关系,努力了解Ta。这些观点,都是很好的认知。
用赵昂老师的话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自己人生的终极问题,我们不一定会改变世界,但一定会在一次次主动创造的成长中改变自己。《洞见》值得好好看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洞见》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