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2700字
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我时常感到焦虑。
孩子整天不是玩游戏就是看手机,焦虑;孩子不好好做作业,能糊弄就糊弄,焦虑;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焦虑;孩子考前不复习,考试成绩一落千丈,焦虑;孩子对你的要求面上答应实则不理,焦虑;孩子不爱阅读,焦虑;孩子不爱运动,焦虑;孩子太磨蹭,焦虑;孩子减不了肥,焦虑……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焦虑。
焦虑了怎么办?
先是耐心地讲道理,发现不管用。一遍遍地提醒,孩子嫌你唠叨,仍然不管用。于是板起面孔硬性命令,好像也不管用。只能吼、骂、冲突,甚至动手,倒是解气,但更加不管用。于是技穷,看来管是管不了了,想想“儿孙自有儿孙福”,干脆“静待花开”吧。
有一天和几个朋友交流,发现大家都一样,“焦虑”简直就成了青春期孩子家长的标配情绪。
当然,幸福的家长都一样,焦虑的家长各有各的焦虑。
有个朋友就说,他儿子有天对他夫妇提出了质疑:你们俩会教育孩子么?凭啥你俩没经过培训就上岗了?
这真是灵魂的拷问。
是啊。我们真的会教育孩子么?
一方面,孩子肯定是需要引导的、需要教育的,所谓“静待花开”,重点在于不能着急,而不是连水都不浇,眼睁睁看着他一天天枯萎;另一方面,控制、命令和愤怒,这些可都是刻写在我们基因中的反应模式,是亿万年生存竞争的策略,也是我们面对孩子时自然而然的选择,一旦这些途径都失效了,我们到底还能不能和孩子有效沟通?到底还能不能找到引导和教育的正确方法?
也许,我们缺的,是一张做父母的资格证。
与有的家长相比,我还算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过一些知识储备和思考的,孩他妈也是懂儿童心理学的,所以我们会用尽量不打扰的方式,随时保持对孩子身心、学习状况的密切关注;我们会就事论事看待孩子的问题,不会给孩子随便“贴标签”;我们会努力看到孩子的优点,及时对其努力而不是智力给予正面鼓励;我们会尝试关心和了解孩子的世界,努力做到高质量的陪伴;我们更会努力做好自己,希望身教重于言传,用榜样的力量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但是,我们还是会经常做错、会茫然失措、会频频受挫。
焦虑,由此而来。
仔细想想父母们的焦虑,既有理念层面的问题,也有方法层面的问题。对我而言,更多的不在理念,而在方法。但不掌握方法,理念就是纸上谈兵。方法,同样是父母资格证的内容。
考任何证都需要付出努力,父母资格证也不例外,不可能不劳而获、从天而降。于是我暗下决心,要把教育孩子这件事当做一件工作或是一门学问,认真学习、仔细研究、慢慢实践。
不过说来惭愧,实际上这个决心已经是我差不多第3次下了。每次都信誓旦旦,要读书,要听讲座,要仔细分析沟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反应、每一次失误,要画思维导图,要写文章,要这样那样……结果是,读了些书和文章,听了些讲座,也曾花几天时间仔细设计一次和儿子的谈话,效果当然还是有一些,但往往到了关键时刻,实践总是脱离了理论,理性总是败给了基因,然后再次受到打击,再次放松要求,曾经的信誓旦旦再次无疾而终——直到上个月。
上个月,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分享了一段文字,是关于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的。班主任说,这段文字来自一本书,名叫《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而这本书,是他通过王贺亭的爸爸在微信上的分享看到的。
话音刚落,我自觉惭愧万分、无地自容,家长会一结束就赶紧溜了,本来想和老师打个招呼聊聊天的,也没好意思。原因无他,只因为这本书虽然是我分享的,但我自己却只读了个开头,就转去读别的书了。
就这,还叫当学问研究么?就这,还叫想考一张父母资格证么?
于是赶紧掏出手机,打开微信读书,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的确颇有收获。这本书的好处,除了介绍了先进的理念,更在于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方法。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么?当然,书里提供的方法很多,我觉得有两点对我特别有用:
(一)认同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这是本书提出的主要方法,也是核心的理念。作者说,当孩子产生了某种情绪,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不要批评,不要询问,也不要建议,而是要接纳。只有首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才谈得上后面的有效沟通。
比如,当孩子没有考好很沮丧,有的家长会说“你考的这是啥呀,平时上课认真听了么?作业认真做了么?”,或者“我给你报了那么多班,花了那么多钱,你就给我考这个分数回来?”这个我肯定不会。但是以前的我会选择安慰或者激励,我会这么说:“没关系,一次没考好不说明什么。你并不笨,只是没有努力,或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要你决心好好学,下次肯定会考好的。”
按作者的说法,这同样不是最好的接纳情绪的方法。好的方法应该是:1.认同孩子的感受。2.用语气或语言接纳孩子的感情。3.给予孩子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幻想。4.即使想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也要接纳他们的情绪。
说老实话,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书里的例子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管用,譬如作者说可以用“嗯”“啊”等词来表示情绪认同,我却担心会有敷衍的感觉。但精神是可以学习的,具体方法则可以灵活掌握。所以如果还是现在跟我说没考好,我首先会说上一句:“考得不好很难过是吧?”然后再说“没关系,一次没考好不说明什么。”至于后面的努力啦、学习方法啦等等,视对话的氛围再考虑说不说、什么时候说。
(二)吸引孩子合作的语言技巧
作者说,如果要想让孩子合作,不要提问,也不要批评,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1.描述问题,“我看见地板上都是湿油漆”。2.提示,“油漆没干之前比较容易擦掉”。3.提供选择,“你可以用湿抹布或湿海绵来擦”。4.用一个词或一个手势来表达,“油漆!”5.描述你的感受,“我不想看见地板上溅满了油漆”。6.写字条。7.游戏方式(用另一种声音或腔调)。
从实践来说,我觉得最好用、最有效的的是第三种“提供选择”和第四种“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手势来表达”。当孩子一直在玩游戏不去写作业,我现在不再说“你都玩了多久了,咋还在玩呢”或者“别玩了,赶紧写作业去”,而是说“啥时候去写作业,现在就去写还是这盘游戏结束就去写?”当孩子说好八点开始写作业,但到了八点十分还没动静时,我现在不再说“你说了八点,现在都几点了?你说你老这样,让我怎么相信你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blabla”;而是说,“嗨,时间!”或者喊他的名字,并指指墙上的钟。
考证的路是漫长的。读书、思考、实践,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要走。但我想,考父母资格证和做任何事都一样,只要明确目标,认清差距,向着这个方向不停地努力,终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合格的父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_2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