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兰亭序杀局(全三册)》读后感_1300字

《兰亭序杀局(全三册)》读后感1300字

总结一句:主角光环太大,感情线emmmm……但故事还不错,逻辑也算完整,至少我读完没有浪费自己时间的感觉。

作者对兰亭集会的分析,我表示赞同,正因此后面的故事才显得顺理成章。但辩才对天刑盟两百年所作所为的解读,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历史的走向从来都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朝代更替是因为根基不稳,君权过度为君所用,而无视占据国家绝大部分的基层百姓需求,正是所谓“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说天刑盟操纵王朝更迭,决定君权归属,左右历史走向,那么我想问,既然拥有这样庞大的力量,有运筹帷幄且大公无私的领导者,有广泛的人才储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有安万民平天下的一致目标,为什么非要代代传承并且广撒网多捞鱼似的寻找贤明君主?为什么不推举盟里有才干有德行的人夺天下呢,就像瓦岗,像高谈圣,像窦建德?退一万步说,就安安心心做个辅佐者,不夺天下,但这其中仰仗的是天刑盟的品行啊,如果领导者心怀叵测,直接篡位夺权,凭着遍及天下的力量,有谁敢反抗?就算有反抗者,只要打出君主无道,为了天下苍生考虑选贤者为君,便一点破绽都没有。影响历史走向,操纵朝局变革,我决然不信一个民间组织有这样的力量,如果真有,那它一定一定会成为执政党,决然不会甘在幕后。

我比较喜欢的是,里面的人物所守护的从来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而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一种从来都不变的理想和信念。不管是对于隐太子李建成,还是今上李世民,或者过去三百年朝代更替中那么多埋骨史书的君王,天刑盟从不是为其中某个人卖命,这与封建社会“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正统思想还是有一定背离的。这种思想下臣子对国家和君王从一而终便是荣耀,明晰时务、择主而仕可能被骂“贰臣”,当然并不是说有正当理由的卖主求荣就是可以原谅的,我的意思是不可愚忠。

萧君默临危受命成为盟主,但他没有壮大天刑盟的野心,更不会让天刑盟发展成为朝廷的对立面,归根结底他是有男主光环的,他做的事似乎都是对的,可是假如天刑盟是一个没落的政党,正在求复兴而不是绝灭,是不是冥藏做的事才更符合天刑盟的利益呢?三百年的艰难求索终于盼得明君,又怎么能保证这样的海晏河清能永久持续呢?就这么解散了,以后“邦无道”时该怎么办?但就算不解散,好日子过久了,心中的火焰也燃不起来了,不参政,没实权,这种仅靠个人信仰支撑的组织随着一代代传承,也是层层递减吧。

最精彩的情节之一莫过于魏征和萧君默关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辩论。以前我是坚定地支持立贤不立长的,并觉得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社会的积弊,从没想过原来这一制度还有这么深远的政治考虑。贤与不贤,没有标准,难以定论,而嫡庶则是清清楚楚,不容分辩。“为了争所谓的真贤能或第一贤能,皇子们便会以权术谋之,以武力夺之,这正是祸乱的根源。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以杜绝‘储君之位可经营而得’的念想,目的便是让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的人伦惨剧不再发生。古人所创之嫡长制,何尝不是苦心孤诣、自无数血泪中得出的教训?!即便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最不坏的制度。”

尘埃落定,山水之间是归处。殿上风云,此生留待后人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兰亭序杀局(全三册)》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