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漫画中国史3》读后感1600字
都说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一直以来,我却都囿于一隅了。我偏爱诗经散文,诸子百家也粗粗看过一些,唯有史书,一直畏惧它们太过庄严肃穆,不肯为之驻足。
自今年起,情况才有了些许变化。大概因为年岁渐长,不再惧怕厚重,反而对轻浮跳脱的东西有些接受无能,我才翻开了历史类书籍。而这一系列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说来惭愧,也是我继学生时代《明朝那些事儿》后,所看过的第二本历史类书籍。
感谢作者,由浅入深的讲解历史事件,打开了我对史书的兴趣之门。了解历史真的可以让人避免狭隘,所谓芸芸众生,不过沧海一粟,放到历史里,这句话方能有深刻体会。
我一直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奇怪的是,读了这几本书,脑海里一直萦回的居然是甄士隐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你看,恋什么富贵温香,作什么趋利攘攘,到头来皆是空做了嫁衣裳。
叹一叹诗仙的一生少时读李白,不过牛嚼牡丹,囫囵吞枣。不是很懂为什么堂堂诗仙总是一会儿潇洒不羁,一会儿悲怆难当,一会儿“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一会儿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然我一直很爱恣意流畅豪放大气的李诗,但对诗仙的一生,为何发此感慨而知之甚少。
直到这两天看了这本书,又去搜索了些历史记载,方对其一生有些零许了解。李白大半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尝试致仕从政,却终其一生都未曾得偿所愿。由于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制度,他便只能通过被举荐来实现政治报复,所以他向人自荐,入深山隐居(这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入仕),写了许多诗篇展露自己的才华,想得到更多被举荐的机会,也结识了一些达官贵人。后来终于被召入朝为官时,李白已经41岁了,以为这一生的志向终于可以施展了,没想到唐玄宗只不过让他写写桑间之咏,歌歌太平之音。郁郁不得志的李白没多久又离开朝廷浪迹天涯去了。直到安史之乱,李白出山,做了永王谋士,后来却被牵连,导致流放夜郎,至此,李白政治抱负应该彻底破灭了,后来虽得赦免,回到金陵时已年及桑榆了,不久就郁郁离世。难怪他会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纵观李白的一生,其“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之志终没能得以实现,但其不世之才却写下了诗家不可或缺的一页,供后世啜英咀华。在感慨造化弄人的同时,我也愈发体会到,这凡尘的一切,越是念兹在兹,便越是无法得到,得失兴败皆有命,不若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耽寂享恬,恣意快哉!
言归书传这一本从南北朝起,写到大唐盛世,作者借用诙谐幽默的漫画,辅助以一些历史小故事,让重要人物尽可能的丰满起来,帮助读者梳理出历史主线,并建构历史人物的形象,确实很巧妙也很用心。起初只是看这本书本身,后来为了对历史有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又开始看《左传》《卑鄙的圣人曹操》《世说新语》等等,书单越来越厚,此确为作者之功。从《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系列的第一本看到第三本,从东周列国看到大唐王朝,最让我感慨的就是倏忽之间的朝代更迭,成败兴亡,一时云兴霞蔚 ,一时轰然倾塌,历代王朝走向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走向衰亡的过程也极为相似,势不可挡。每看一次,我便要感慨一次,看十次也免不了感慨十次。正如《左传》里写的:“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你且看这历史巨轮滚滚而前,纷纭境,秾艳场,皆作了虚无的梦里花。来来来,干了这杯千日酒,梦归之处觅繁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3》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