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你心中》读后感1300字
世界在我心中
克氏的书是唯心主义的。他坚称人不能有任何信仰,信念,否则就会成为教条主义者从而变得僵化,如果按照他的理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不僵化的,因为我们总会或者相信这个或者相信那个,应该没有彻头彻尾的怀疑主义者吧。
克氏的所有书籍的观点都是一脉相承的,相似的。他认为:当我的心产生恐惧的时候,会有一个念头想要让我忘记这种恐惧的感觉,于是恐惧与想要忘记恐惧的思想就会互相斗争,此时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然而,恐惧与想要忘记恐惧的思想都是一种思想,它们没有分别,且来源一致。所以,摆脱恐惧的最好方法是不摆脱它,不命名它,只是看着它,不评判它。那么按照他的理论,当我试图通过自律来减肥时,我的两种思想在作斗争。我的一个思想想要享受美食或者狼吞虎咽,而另一个思想却要求我要克制,拒绝甜食,拒绝糖分。当两种思想产生冲突时,内耗就会产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自律,有的人不能够自律的原因。因为自律需要我们身体的能量强大,当内耗小于我们身体的能量时,我们就能够自律或者自我克制,当内耗大于我们身体的能量时,我们就会放纵。比如,当我们心情愉悦的时候身体的能量处于较高状态,此时即便内心产生消耗,我们依然可以做到自我克制,而当我们心情低落时或者在高压下,身体能量下降从而不能承受内心的消耗,所以我们更容易吃甜食。那么减肥需不需要不经过自律,不经过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呢,如果按照克氏的理论,当想要吃美食的念头出现时,就静静地看着它,完全而深深地关照它,这样它就会消失了,而不是打压它,批评它。说到这里,我觉得这已经不是克氏的理论而变成了张德芬等灵性导师的理论了。
我是如此理解这本书的:
第一,世界在我心中。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对他人意图的解读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当我决定要冒险却还在犹豫不决,于是我问了第一个人,他曾经冒过险并成功了,于是他告诉我生活需要冒险,我随后又问了第二个人,她生活趋于保守喜欢安稳,于是她告诉我,生活需要安稳。该如何评判或者取舍!我认为,没有一个答案是完全错误的或者是正确的。他们只是基于自己的认知,经验,智慧,经历来给出建议。此时,如果我恰巧对冒险更加偏爱,于是我觉得第一个人给出去的建议很棒,然而我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对他人的思想进行一个判断,我之所以认为第一个人的建议好只是因为他的建议支持了我的思想或者加强了我的决心。同样的道理,同一个环境,当我们高兴时就觉得环境美不胜收,低落时觉得自己深陷囹圄,环境没有变,只是我们的内心在起作用。所以,那句:你是什么样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可能不是玄学而是事实。当然这种唯心主义的解读应该仅限于思想范围之内,毕竟对于物质世界我们不能使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我们不能看到了凳子却说它不存在,虽然我们可以把凳子叫做苹果,但无论如何命名,它是存在的。
第二,世界在我心中。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我是他人,他人也是我。我有爱,恨,恐惧,焦虑,贪婪,欲望,嫉妒,骄傲,自负,自恋,其他人同样也是如此。我是一个独立个体,但论及人类情感时,我却并不特殊。(思绪被加班的电话打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世界在你心中》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