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你的生活之中,是否充斥着无数他人的要求?你的大多数时间,是否都被用来优先满足他人的想法?甚至于,当你想要摆脱这一切,想要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之时,你竟然会产生罪恶感,觉得自己对不起他人的期望?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你未曾察觉的“情绪勒索”,已经深深潜伏于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心理咨询师周慕姿准确地剖析了情绪勒索互动的全貌,并精心建立了积极应对情绪勒索的各类搭配练习,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帮助每一个深陷其中的读者有效摆脱情绪勒索困境。通过本书帮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是怎么被困住”以及“为何被困住”,帮助他们看到“自己拥有的能力”与“其他的选择”。
「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一本好书,五星推荐。本书可以让那些过度替人着想的人得到救赎。因为我就是一个过度在乎别人的人,我总是不想我在乎的人不开心,更不想伤害对方,不知不觉间我就成为了一个长期陷入困局之中的人,这么多年来,活得很辛苦,没一天是开心的。要是十年前我读了这本书多好,很多悲伤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汇总下本书的内容:1.为什么要勒索情绪?为什么要被勒索情绪?2.情绪勒索的六大特征: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旧事重演。3.情绪勒索牵涉的重要三元素:自我价值感、罪恶感与安全感。4.容易扮演被勒索者的几种人:一直想要当好人、习惯自我怀疑、过度在乎别人的感受、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过度“孝顺”、对“权威”不当的尊崇。5.自我价值感低落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绪勒索。自我价值感是什么定义与内涵?自我价值感和情绪勒索有怎样的关系?6.成长过程和社会价值观如何影响自我价值感,包括:听话当好孩子、好要更好、求完美不可犯错、服从权威。7.提升自我价值感、减少情绪勒索的好方法:重视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自我接纳、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尊重别人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为自己做主。8.不理想的情绪逃避策略:讨好、逃避、说服、愤怒。9.一个有“习惯性的罪恶感”的人容易被情绪勒索,什么是“习惯性的罪恶感”?有“习惯性的罪恶感”的人,容易被情绪勒索的情境:当对方贬低你时,当对方引发你的罪恶感时,当对方威胁到你的安全感时。10.情绪勒索对思考和情绪等身心状况的影响:失去自尊、自我怀疑、对自己失望、忽略自我(失去感觉与表达感受的能力)、合理化(面对对方要求与自己顺从的行为时)、习惯取悦、产生以害怕为基础的互动关系。11.巩固情绪界限,对于防范情绪勒索很重要。什么是“情绪界限”?12.建立情绪界限的前提:和自己真心对话,接受自己可以忍受的界限,认真地体验自己的情绪,立下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为别人负责的决定,自我允诺好好保护我自己。13.最后,好好地训练建立情绪界限的三步骤:停(减少互动、跳针反应、降低焦虑、闪为上策),看(先缓和自己的情绪,回顾历程与自我的感受,安抚自己的焦虑感与罪恶感,并提醒自己的情绪界限在哪里),应(一次一点改变,设立不同程度的目标,有意识地选择)。
「情绪勒索:那些在伴侣、亲子、职场间,最让人窒息的相处」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1.情绪勒索的六大特征: 要求、抵抗、压力、威胁、顺从、旧事重演2.情绪勒索的经过: A提出无视B的感受与底线,或毫无回转余地的要求,B开始无效的抵抗,A发现事情不如他想象中顺利的时候,开始对B施加压力,同时用B在他们关系中最在乎的东西进行威胁,B开始没有安全感,为了不失去最在乎的东西,向A顺从,A成功达到他的目的,事情按照他的计划进行。下一次,同样的剧情又在A和B之间重演。A为情绪勒索者,B为被情绪勒索者3.情绪勒索者实现目的的三项重要元素:(1)贬低对方自我价值(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做,我就肯定你)≈施加压力(2)引发其罪恶感(我是为你好,你拒绝这么做,相当于拒绝我)≈施加压力(3)剥夺安全感(如果你不这么做,我们就……,或是让你失去一样东西)≈威胁4.情绪勒索者往往对他人的拒绝的忍耐性是很低的,基本无法接受他人的拒绝,很注重自己的需求。所以,情绪勒索者刚开始就会提出毫无回转余地的要求,让你难以拒绝,当你开始抵抗,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求,他会采取施加压力和威胁等措施,让你服从,把愤怒和焦虑转移到你身上,以降低自己的焦虑。5.被情绪勒索者,自我价值感一般比较低。习惯了做好人,习惯了自我怀疑,过度在意他人感受,需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来获取自身价值。6.有用的小tips(1)自信(2)了解自己(3)完全接纳自己(我愿意接纳我自己的每一个部分,因为,这就是我。)(4)重视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5)尊重他人的感受(6)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但不背负他人的情绪责任(建立情绪界限)(区别情绪界限和情绪底线)处理情感问题,最先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这应该也是解决情感问题这类书籍给出的第一条建议。解决情感问题,处理问题关系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自己,接纳自己。那么如果在开始一段关系之前,双方都已经做好了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这一步,是不是问题关系就会少的多?这类书籍给我的两大感觉:1.我正在为我做的事情找借口(原因),对于同一件事,为什么我会这么处理?2.我不是一个人,关于这类情感问题的例子已经被写成了书,而且已经有了应该还算成熟的解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