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邻人之妻》读后感_4000字

《邻人之妻》读后感4000字

盖伊·特里斯:《邻人之妻》

书名乍一看,很是诱惑人。

除了现实中生活在我们身边那些妍丽多姿的美妙邻人之妻们,作为中国人,眼前浮现出的,可能就是《金瓶梅》,以及其中的三个角色:“邻人”武大郎,“之妻”潘金莲,再就是诱惑者西门庆。

《金瓶梅》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自己的女人自己一定要爱,自己不爱,别人就会帮你爱。这个后果很可怕,男人们需要谨慎对待之。《邻人之妻》中其实也同样描述到这个问题,而且复杂性和都深度犹有过之。比如失去了妻子之爱的布拉洛,一度计划谋杀诱惑者威廉森。

做为中国人,我们继续从《金瓶梅》下手,可能更加有利于理解我们《邻人之妻》。在《金》这里,存在着一些复杂的内在矛盾,比如当我们说“爱”时,它起码意味着三种内涵:作为生殖本能冲动层面的肉欲的“性爱”,作为精神审美层面的“关爱”,作为物质生活层面“爱护”。三种爱的集合,前两种是肉与灵的保证,后一种是生存的保证。三种爱都是需要基本的满足的,都是相互满足的,都彼此具备并且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就构成了基本完整的“爱”。

以此为前提观察武大郎和潘金莲,精神层面的爱二人都是具备的,区别是武大郎主动关爱更多,潘金莲更多是被动关爱。物质层面的爱能够做到较低层次的满足,至多是不缺乏而已。最大的问题在于肉体层次的爱的缺失,作为残疾人的武大郎,很难满足潘金莲在此一方面的爱的需求。

这个局面很象《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男主角由于战争负伤失去性爱能力,于是女主角由于情欲的需要发展了情人,男主角默认了这个事实,条件是要求不要离婚,维持表面的婚姻。武大郎当然是不可能接受这种现实的,于是潘金莲与西门庆合谋,悲剧发生。这是肉体之爱缺失所造成的悲剧。

在《安娜·卡列宁娜》中,既富也贵的官僚卡列宁先生能够给予安娜丰富的物质满足与关爱,并且卡列宁先生身体健康,足够满足安娜的性爱欲求。然而他们的婚姻依然走向了破产,安娜有了情人,并且最终悲惨的死去,所为者何?主要是卡列宁先生缺乏精神之爱的能力,他只拥有庸俗的权力和财富,然而根本在灵的层面不能满足安娜的需求,悲剧发生。这是精神之爱缺失所造成的悲剧。

至于因为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能具备,因此而分离世间夫妻所在多有,不足为奇。然而我们有一个反问?生存是共同的目标,物质的缺乏并不可怕,更多的时候,如果彼此不离不弃,共同努力奋斗,相较于灵与肉的爱,这是最容易克服的困难。那么,因为物质不能满足而破产的爱,我们只有一种解释:它很有可能不是灵与肉皆已至深处的真爱。

以上,是我们从一般视角去审视世间的夫妻之爱,它是彼此肉欲的满足,灵魂关爱的满足,以及物质生存条件的满足。当三者缺失其中的一项时,极有可能发生悲剧。有时候,这种悲剧并不仅仅这是分离那样简单,而是可能危及生命。

《邻人之妻》的重点,显然是超越此基础层面,整部书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纯粹的肉欲以及精神之灵层面展开。追求一个人的性爱满足,以及追求与更多人的性爱体验,甚至许多人同时进行时更开放的性爱体验。要达到这些目的,仅仅只从肉欲的需求层面去打开欲望之门,显然是极其冒险的,于是有了砂岩的共产主义欲望社会的尝试。威廉森是极其聪明的家伙,从灵的高度去打开肉欲之门,顺利的说服追随者敞开灵魂,打开身体,共享肉欲的快乐与满足。

如果我们从更简单的角度去观察布洛克和威廉森们的性爱追求旅程,其实无非就是所谓“换妻”“换夫”体验。布洛克和威廉森们的超越之处在于,他们是以集体聚居的方式去交换性爱伴侣,单一的交换而外,更有一种极其夸张的群交性爱场面。此场面当然是异常火爆的,使我们很容易联想起曾经看过的那些色情大片。

我们来看书中威廉森及其爱人关于家庭与性爱的一些论点:

“结束(做爱)之后,他们躺在床上,布拉洛问她婚后生活是否快乐。她说是的,又说丈夫(威廉森)是她见过最出色的男人;他又体贴,又自信,不会认为她的独立性是威胁。实际上,她继续说到,他还鼓励她更加独立(在外结交深度情人),希望她在获得了更高程度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知以后,将这些宝贵的品质投入到婚姻中来。婚姻应当是促进个人成长的(更多和高性爱体验),而不是限制、束缚人的成长。”

这一段,是基本打破了婚姻的内核。生活的责任,生儿育女,社会的道义,是婚姻的外核。精神与性爱,灵与肉,尤其是亲密的性爱,是婚姻的秘密内核。内核的打破,内核变成外核,是整个外核打破的前提。

“很多结了婚的人……都有“所有权问题”:他们想完全占有配偶,想坚守一夫一妻制,一旦有一方承认自己有不忠行为,就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恶化的标志。但这其实是胡扯……丈夫和妻子都应该有权享受与其他人的性爱,而不会危及原本的关系,不用撒谎,也不必对婚外性经验感到罪恶……芭芭拉又说,她和约翰·威廉森的关系就因为两人互相尊重对方的自由而得到了加强,他们对彼此的爱情很有信心,完全可以向另一半承认自己有时与其他人发生关系。”

这是外核的打破。小外核的打破,是个体婚姻与社会实现无缝对接。到这里,婚姻,家庭实际上开始走向崩溃。再进一步,就形成了砂岩,共享的共产主义理想。精神价值观的共享,肉体情欲的共享,生活物资的共享。即前文谈到的肉与灵的满足,与生存的满足的共享。

“赖希还相信,对性的剥夺和压抑导致了世界上的很多混乱和战争——20世纪60年代抗议越南战争的口号“要做爱,不要作战”……赖希进一步指出,无法得到满意性生活的人容易认为社会上的性表达是粗鄙可耻的……宗教传统认为性即邪恶,是因为独身的基督教领袖和早期殉道士的身体状况不佳。否认肉体的人更容易创造出灵魂的“完美”“纯净”这类概念。赖希推断,那些神秘宗教灵感的能量就是“改变了内容和目标的性兴奋”,他补充说,人享受到了性爱的快乐,对上帝的迷恋就会减轻。”

这一段是剥离手术,把灵与肉剥开来看待。上帝的归上帝,肉欲的归肉欲。上帝是道德前提的基础,剥离了这个基础,单纯看待性爱时,肉欲的享受就不再是一种罪恶,而是一种可以提倡和大声呐喊的快乐。不仅如此,肉欲的极度享受甚至可以取代上帝的信仰。换言之,无论何种形式的性爱,只要是基于自愿前提,就不仅没有不道德,而是更大的道德,甚至超越道德。因为它甚至可以取代上帝。

本书围绕的核心实际上有三个:性爱,家庭,社会。性爱是人基于生存本能基础上的第二本能欲望,生存是保存自我,生殖是延续后代。单纯的生存与性爱无关,但是家庭的组建,则是围绕着生存和生殖展开的。而在目前看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其基础则是担当生殖和养育责任的婚姻和家庭。如果能够达到满足个体生殖本能的冲动,同时又能解决人类社会的延续问题,那么基于婚姻前提的家庭就是可以摆脱的。砂岩和威廉森雄心勃勃的目标之一,就是想要达到大面积高广度的解放人的性爱欲望,但是又能解决生育后代延续社会的问题,同时摆脱束缚人的对于性爱欲望追求的婚姻和家庭。

其理想不可谓不壮观,追求不可谓不宏伟。可惜,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物质的富足水平,还是人的精神境界,以及道德哲学的发展水平,都尚不足以支撑其实现这样的目标。由此,布洛克和威廉森们的精神破产,以及砂岩的衰落,都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他的坦白让杂志和自己都成了世界头条:我曾经充满情欲地看过很多女人的照片。在脑海里犯下很多次通奸罪行。上帝知道我会这样,而他原谅我。”

卡特总统的自白并不可耻,由于动物的进化历程,亦或上帝的创造过程中赋予了我们过于强烈的生殖欲望的冲动,这使得人的一生都处于这种可悲的欲望困境中。人是悲惨的生物,而其最为可悲之处,莫过于始终处于生殖冲动的欲望深渊。

弗洛伊德借助精神分析学说,深刻的揭示了这个背景。卢梭的《忏悔录》中,我们看到两种纠缠了他一生的痛苦:一是不断受到文明迫害的妄想症,二是无法阻止的性欲望。他在四十岁以后,才基本克服了手淫的毛病。从性心理的角度讲,人的性冲动欲望,是非常广泛的,不仅有异性冲动,还有同性冲动,以及建立在幻想基础上的自慰冲动。人而外,过度泛滥的生殖欲望的冲动还会涉及到动物,以及无生命的事物,比如别人用过的物品,甚至植物,瓜果。

仅就性欲望本身而言,有所节制的性爱欲望是人性的美丽之处,善良和可贵之处。而无所节制和无所约束的性欲冲动的泛滥和实现,则是人罪恶,灾难和悲剧之处。欲望本身是原始和动物性的,人们依靠社会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去节制它。

婚姻中的个人,由于性欲冲动的驱使,而又找不到合情合理合法的释放方式,于是有了婚外恋,出轨甚至嫖娼。但这种行为具有道德风险,自身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社会中有一些精神层次较高的人士,比如本书中的芭芭拉,威廉森等,他们干脆突破自身精神困境,在社会和法律承认的框架中建立起开放的逻辑,并付诸实践。这样的结果是,自身虽然没有了精神压力,也合理的消解了一定的道德风险,然而又陷入了婚姻家庭的破产危机中。后一点,就构成了布洛克试图谋杀威廉森的理由。

中国也有类似特里斯这样的著作,李银河教授就有相关性学调查的著作,不过持续的周期不像特里斯这样长达数十年,比较短而已。不褒不贬,客观视角,是他们作品的共同特点。


2019-2-1于三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邻人之妻》读后感_4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