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读后感1100字
商周+先秦中国史找茬读本,车轱辘话略多,所持观点也有很多与历史常识相悖,孰真孰假,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本书的主要观点包括:
1、夏商周都是非统一的天下,只是类似于井的独立文化地域或城市国家。
2、夏商周并非和平时代,而是战乱纷争。
3、夷狄是本国对其他国家的蔑称,如在楚看来秦是夷狄,在秦看来楚是夷狄,秦吞六国后周边未统一的地区是夷狄。
4、平王东迁不是史实,真相是平王被立于洛阳,王都西安却还有携王,二王并立,平分天下,后因虢氏倒戈,东周平王灭西周携王。
5、研究古籍时首先要看它的成书背景,即它是为谁服务的,比如《春秋》和《公羊传》成书于齐,其中《春秋》论述的是田齐对领土统治的正当性,《公羊传》则是《春秋》的说明书;而《左传》是对《春秋》的文化反击,同时论述韩国对夏朝故地统治的正当性;《竹书纪年》通过诸夏的大夫以下克上、成为诸侯、最终称王的历史发展来强调魏代晋的必然性,以及对周王权威的继承。
6、关于夏商周的论述是在战国时代才开始的,而三皇五帝更在其后,出现的原因是各诸侯国有认牛逼祖宗的需求,无非是通过强调血统的纯正为其统治服务。
7、根据〈尚书·禹贡》、《容成氏》、及《墨子·兼爱》的观点,大禹治水并不成功,他的功绩在于因治水需要而逐步完善了各地道路和水路的交通网,大禹也因此曾被供奉为保佑出行安全的路神。
8、《春秋》与孔子无关,《左传》与左丘明无关,均不过假托之名。关于孔子,各类文献都记载了他的言行,但是整理比较后就会发现其中相互矛盾的地方非常多。这是由于利用孔子的目的各不相同所致。
9、孔子并不突出仁,而是仁智勇并存,其实际形象是游侠。
10、《孟子》中所论述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是贬义,是王道衰败、霸权兴起的“罪人”,是应批判的对象,目的是为了诽谤齐国的姜姓君主以及韩、魏、赵、秦、宋、楚的君主;《荀子》所论述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被褒扬的对象,观点与《孟子》相反。
11、锥刺股的主人公不是苏秦,而是苏秦的弟弟苏代,合纵一事,由两人及孟尝君共同完成。
12、《楚辞》是由多人著作而成,因其收录了大量祭祀诗歌,作为掌管楚国祭祀的主管领导屈原理所当然成为了该书“主编”,但严格讲并不算是其作者。
13、同样是对人性的理解,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并不是对立的。因为孟子着眼的是中人以上,而荀子着眼的是中人以下,他们注重的阶层是不同的。即便是在同一国家,这两种学说也可以并立存在,也就是“分栖共存”。
全书精华部分在于附录中的《主要人物略传》、《历史关键词解说》和《历史年表》,尤其是《历史年表》将中国年表和世界年表相对照,值得参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