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800字
看这本书的情感态度是一波三折的,对书中人物、历史事件、社会变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地域广袤的过度养育了这样一些人,及人的思想,思想引导的行为,行为遗留的痕迹,痕迹也许也生生不息。存在即合理,合理却不一定合情,不合情则百感交织。
两个价值观念相背太远的人的结合,不幸是必然的。王仁美的心里,诞育健康的生命是她的追求,是她的使命,是她的价值。请不要批评她的追求,正如我们也不行批评蝌蚪的追求(加官升职向更高阶层迈进)。不是每个人的追求都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但也不能否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追求。王仁美的悲剧不仅仅在于计划生育政策,亦在于她与丈夫之间的追求冲突。冲突面前,她妥协了,蝌蚪好似捍卫了自己的追求,但也付出血淋淋的代价。起初我在责备王仁美等人的思想封建,盼望姑姑早日捉住她引产。再到为她的死感觉悲凉,为蝌蚪的软弱虚伪恶心。他对妻子的悼念在我看来更像是为自己人性弱点的哀嚎。人都有弱点的,莫言在小说中或直接或间接得夸张或清淡得讲它们展现在读者眼前。。。看看人们面对这些如何反应:害怕,恐惧,麻木,找借口掩饰,勇敢面对。。正如蝌蚪,认为妻子的死是无可奈何,是触犯计划生育的惩罚,姑姑无罪等,一系列的理由。在此不判定是何原因,只想说他此时对自己的软弱的鄙视,痛苦,进而逃避。
有人说文革虽然已经结束,但是文革时期的暴力遗留至今;对觉醒不久的人权意识的绞杀,使得人权都没能根植于大众意识之中,在概念和行为上仍然无多少联系。钓鱼岛事件时的打砸抢烧犹如文革重现。同样是以爱国的名义,也是如出一辙的野蛮和暴力。罗一笑事件的谩骂,神圣的生命的嘴里,可以说出多少刀锋一般尖利恶心的花语。起初的对别人的悲情是出于自己天生的同情心,还是认为:每个生命都有活下去的权利?
我是没能说明历史如何对当下社会产生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蛙》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