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读后感_1700字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读后感1700字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八本。作者是京都大学的杉山正明,由复旦大学姚大力先生作推荐序。书名《疾驰的草原征服者》,顾名思义就是讲述辽、西夏、金、元这几个草原王朝政权的历史,姚大力的这篇序可谓是全书的亮点,几乎通篇都是在批判和吐槽书中内容,并指出了一大堆不认同甚至错误的地方,大佬作序果然风格不一样。

这本书直接涉及到的是9世纪早期至14世纪末大约五百年间的历史,但全书结构略显混乱,有时宏观的不行,有时又不厌其烦地描述细节。照例是从安史之乱讲起,作者用大段篇幅讲述安史之乱、吐蕃与回鹘的强大与衰落,这仅仅是本书主题发生前的背景而已,接着又用两章来讲契丹阿保机与沙陀族后唐政权“南北并立”,令人不解的是,写辽—宋关系以及几乎全部的“契丹帝国的稳定期”时,作者都只是用极小篇幅一带而过,第四章就很过分的用一整章来写作者的仿古随笔,之所以过分,是因为接着只用小篇幅的第五章来写整个西夏、金王朝!然后本应为重头戏的蒙元,依然只有最后一章的篇幅,虽然姚大力先生委婉地说这是一种非均衡的张力结构,但我就想用最直接的话说:这结构是真TM随意。

这本书真的是压着性子读下来的,槽点很多,能感受到作者浓浓的反中华气息,用了一半篇幅来写辽政权及其建立者——耶律阿保机的故事,这本身对于通史来说就不对劲了。作者显然对于中华主义是怀有敌对情绪的,书中用了大量的情绪化词语,比如卑贱、可笑的宋真宗,批判欧阳修的欺世盗名和司马光粗俗、“可怜的”精神世界。作者对于汉文献也是极端的不信任,认为其中的记载基本上都是偏见、虚构,自然汉语文献中包含的天然偏见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但发展到作者的这种对于汉文献的反感甚至厌恶实在让人觉得很上不得台面。印象深的一例就是,写到宋真宗泰山封禅这段时,作者认为宋向契丹(辽)进行通报是在请求契丹的允许,进而得出:真宗是个卑贱又可笑的人,如果没有契丹方面的许可,北宋连国家祭典都办不成。同样的事件,上一本书中小岛毅也写到了,而上一本书是这样解释的:向契丹通告封禅一事,是因为护卫真宗去泰山将有大量部队移动,怕契丹误解为军事行动。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本书作者对于中华汉式政权是带有严重偏见的。

其实,不难看出作者是在往破除“华夷”观念及中华本位主义的方向在努力,而我觉得确也应当将那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进行平等看待,应该客观的认识到他们的正面效应,国内很多历史普及书中的中华本位主义很容易让人产生偏颇的思想,认为只有中华文明才是先进的,其他周边的文明、政权都是野蛮落后的,比如国内就很少去讲述辽、金、西夏、吐蕃、蒙元的故事,难道他们没有历史吗?显然不是,他们能存在数百年,有效治理统治广大地域和众多人口,不会是偶然的,那他们和我们不相关吗?显然也不是,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王朝曾经都是扎根于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我们现在提的中华民族理应有他们的位置。而本书作者正是基于此来写的,但很遗憾,却愈行愈远,最终滑入“草原本位”、“逢中必反”的另一端,用“反中华本位主义”来反对“中华本位主义”,实在是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而且,稍稍多想一些,我甚至隐隐感觉到作者在为二战日本侵略作辩护,或许是我的错觉吧。

总结一下,这套丛书读到这已经是第八本了,最深的感受就是日本人写中国历史,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会把“中国历史”放在东亚以及整个亚洲文化圈来写,本书也一样,作者虽然极力贬低宋抬高辽西夏金元,但仍然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国际”角度来看待这些政权之间的纠葛,对于我们这些平时更多接触到以中华正统的视角探讨辽西夏金元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股“新奇”,只是这股子“清新”一下子呛到我了而已。

最后引用姚大力先生的一段话结束:人们很容易就一本书是否是好书做出他们最直接和最感性的回答,那就是你愿不愿意手不释卷地把它从头读下去,一直读到结尾,至于你是否完全同意那本书的看法,倒是一个与此不甚相关的问题。是的,我不太同意书中的观点,但我仍然读下去了。我们的思维总是会有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已经熟知的事物不容易改变,一旦感受到不同之处便会有本能的排斥反应。希望能引以为戒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