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_3500字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3500字

  • 标题有多小清新,内容就有多重口味。
  • “恐怖伊恩”的称号名副其实,还是“似懂非懂,细思极恐”的那种。但是说“恐怖”不如说“惊悚”,作者并没有放什么鲜血淋漓的骇人场面,而是用字里行间的诡异味道撕裂读者的精神。它不涉及“鬼怪、连环杀手、尸体、神秘力量”,而是在孤独、痛苦、欲望、暴力、死亡、爱情这些人类亘古不变的母题下构建人类真实的扭曲。它指出的黑暗太真实也太普遍了,因而远远超越了神秘力量所能带给人们的最极致的恐吓。(当然,它希区柯克式的讲述更给他的读者带来了更上一层楼的刺激体验。)
  • 八个短篇,每个故事都似懂非懂,分开总结叭,都是个人理解。
  • 《立体几何》。简单来说,就是一对夫妇互不理解,互相埋怨,甚至大打出手,结果男的一生气就蓄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乍一看似乎不论如何都不会很有新意了,可是作者却将其在这本书里写的格外诡异。例如无处不在的性元素:

当晚稍后,我的曾祖父用数学方法证明了性交姿势不可能大于素数17。

作者对“性”的提及如此频繁,使我认为作者在以强调这种普遍为便捷手段,解除人们的西装革履,清洗白日的拘谨严肃,让读者不得不赤身露体的观察自己,把各种身份的读者拉回人的本真(或者原始状态),以此更好的继续自己魔鬼式严谨的暗黑证明:人类不能互相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不可消除。

说到这里,我们彼此都认识到,我们无论谈什么都只会导致这样的场面,只得痛苦地缄口。

而在这场凶杀中,丈夫竟然是使用曾祖父无中生有的数学理论,把妻子化有为无了。

在轻蔑的嘲讽和茫然的讪笑之中,亨特从桌上拿起一大张白纸。他用小刀沿表面切开大约三英寸长,切口略微偏向一边。他把纸举起来以便大家都看得清,接着在做了一连串快速复杂的折叠之后,他似乎从切口处拉出一个角,随之,纸消失了。“请看,先生们,”亨特向众人举起空空如也的双手,“无表面的平面。”

这种温柔的诱杀实在令人拍案叫绝,不见血、没有凶器、没有判决,最后女人消失了——这不就是对“冷暴力”的最精确抽象表达吗?书中是以男子的视角书写的,换做现实,大可理解为夫妻双方以某种方式无视了令自己不满的婚姻生活,虽未至“杀死”,但同一手造就的虚无却也没有区别了。相当吻合书名了。

  • 《家庭制造》。青春期男孩的成长故事。书的讲述是我和我的朋友一同进行青春期的叛逆尝试,追求那种懵懂的“酷”,可是在恐怖片、前卫着装、性等种种方面的尝试中,“我”屡试不爽,潇洒自如,可“我”的朋友却屡战屡败,显得幼稚、尴尬和不合时宜。最终,我们在性的尝试上分道扬镳,“我”与自己的妹妹进行了初次尝试,并尴尬收场。(不得不说,看完全文再想题目发现这题目真是寓意颇丰……)咳咳 言归正传,我猜想,实际上书中的潇洒的“我”是“我”的理想,而不堪的“我”的朋友则是我的现实。展示了作者眼中青春期boy对转变为man的憧憬与摸索——即便现实如此不堪,再崇高的设计也只是家庭制造罢了。挣扎的成长与不知世事的轻狂之中自有一种生命的美感。

  • 《舞台上的柯克尔》。性与艺术的诙谐交融。“人类最伟大的自由也在束缚之中。”
  • 《蝴蝶》。一个孤独的人麻木地奸杀了主动与他交谈的小女孩。说是“带你去看蝴蝶”,其实有其龌龊的目的。我的理解是:作者以为,人在与人交往中与这个孤独者一样,声称一起去看蝴蝶,路上为你买洋娃娃、冰淇凌……伪装善意,到最后看蝴蝶就是一场骗局,人自有其交往的目的……而这也是人孤独的原因。我如此理解,却不敢苟同——孤独者杀人时说:“傻姑娘,根本就没有蝴蝶”——我以为人是可以通过个人选择拒绝这种普遍的悲哀的。
  • 《与橱中人的对话》。一个被母亲当做婴儿对待十七年的男子在母亲陷入爱情不管自己后艰难的学习自理与生活,最终不愿继续痛苦尝试,躲在橱柜中,希望重回幼年。我的理解:人是要为自己的爱负责的。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依旧是令人丧失信心的婚姻生活,伴随着老鼠一家的生存与陨灭。母老鼠带崽而亡真的让人难过啊。更何况人。
  • 《化妆》。辞职的演员继母与男孩的异装盛典。男孩被迫穿上继母为他准备的女装,深感不安与困扰,对女生的不在乎在“琳达”的到来中成为了新奇与惊喜,最终在继母组织的化妆舞会(或者伪装舞会,重点是不知道互相的身份)中疲惫游走,目睹了继母对琳达的猥亵。异装、性别倒错与猥亵背后是自我认识受阻、成长烦恼和对性的观察的扭曲。很有Lolita的感觉。
  • 其中最喜欢的是《夏日的最后一天》。

故事发生在八人公寓里,这间公寓里的成年人在我这个八岁男孩眼里既无聊又冷漠。

看着凯特把自己的奶挤到一个瓶子里,感觉很古怪。那让我觉得我们只是一群穿着衣服,行为奇特的动物,就像茶会上的猴子。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太过彼此习惯了而已。

但在这个夏天,肥胖、乐观而贤惠的珍妮搬进了公寓,她带来了许多美好:

厨房被她弄得更敞亮:她刮掉了北窗上的画,让更多光线透进来,没有人想得起为什么原先那里会贴张画;她搬走了一张旧桌子,地方一腾出来,大家都马上意识到它曾经多么碍事;一天下午她把整面墙都刷成白色,让空间显得更大些;她重新整理了碗碟,让大家知道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连我都能够得到。她把厨房变成了一个你没事可以来坐坐的地方。珍妮自己做面包,烤蛋糕,而这些东西我们平常都去商店买。她来的第三天我的床铺换上了干净的被单。她把我睡了一个夏天的被单和大部分衣服都拿去洗了。她会用整个下午来做咖喱,那天晚上我吃到了两年来最美味的一餐。当其他人告诉她大家觉得这有多么好的时候,珍妮就会紧张,并发出嘶笑。

但这却更使她与公寓里冷死寂沉闷的氛围格格不入:

他们并不是对她不友好什么的,他们只是在以某种说不清的方式,把她排斥在外。

可她并不在乎,而是与孩子们(包括我)相处甚欢,甚至承担了他们母亲都不曾承担的爱的责任。她让“我”看到了美好,潜移默化中带给了“我”无限的爱的教育,让“我”在这个夏天中开始认识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我很奇怪他们曾经那样躺在一起,现在却互相看都不看一眼。我以后要是睡在一个女孩的胳膊上,是不会让这种情形发生的。

可在夏日的最后一天,珍妮却意外淹死了。我悲痛而不解,回忆交错,多日后,我终于从珍妮的回忆中释怀了,这也意味着我童年时期的结束。

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对于“伦敦”这个地点的意象表述。最开始是:

伦敦是一个我不想让河水知道的很要紧的秘密。它流过我们家时还不知道伦敦。

后来珍妮死后我释怀时:

黄斑已沉入水中,我推开小船,任他一路飘去伦敦,而我在黑色的水中慢慢朝码头游去。

我认为,伦敦代表着成长的彼岸。我的理解是,这个夏天是固执的不愿长大的我在珍妮这个母性角色的引导下走入(或认识)成年人的世界的过程,是我从“不要去也不敢想伦敦”到“任小船一路飘去伦敦”的逐渐转变的过程。其中最有力的一次推进就是珍妮的死。“母亲”离世,再留恋童年的孩子也必然一夜成长。作者叙事相当怪异,可到往“伦敦”的旅途却含着脉脉温情,写尽了人生的温度与“夏日”的气息。这场冰冷与温暖的角逐中,温暖胜出。

  • 很难讲全看完是什么感觉,很复杂,多得是看完悬疑小说后的回味,也多得是思考。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评论很精准,留作结尾叭:“看完这八个短篇,最大的感受是,青春,与其说是一种题材,不如说是一种体裁。在这个体裁里,诱奸显出了天真,乱伦包藏了快乐,杀人展示了才华,性爱混合了幽默。所以,麦克尤恩的虚构世界,怪力乱神的一面解释了斯蒂芬金的恐怖,卧虎藏龙的腔调却是对亨利•米勒的调戏,其中,我们也能一目了然地追踪出他的二十岁读物,包括一个自卑的卡夫卡,一个希区柯克状态的弗洛伊德,以及一个温柔甜蜜颓丧而又变态的托马斯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读后感_3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