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读后感900字
人们对美食的追逐从没停止过。但怎样的食物才算美食却很难定论。
蔡澜对美食的博大见识从《食色》中可见一斑,在惊叹艳羡之余不难看出,他对美食的评价标准有两个:第一是古朴,第二是归真。
古朴,也就是“小时候的味道”,这点很多人都有体会。最美味的往往不是鲍鱼燕窝,而是儿时从奶奶还在炖着的锅里偷出的猪腿肉。人慢慢长大,味觉却没有,越相似的,别人不一定说好吃的,对自己却是人间天物。
“小时候的味道”。但为什么小时候的味道会让人这样着迷。我想,还是在于吃东西时候的心境。心境越纯粹越容易被愉悦,就越容易产生纯粹的快乐的感觉,就越容易把这种食物的味道跟美好永远羁绊在一起,终身难忘。长大了,明白的多了,见识的多了,反而再也不会单纯的笑了。
归真,是通过烹饪或其他方法突出食材最原本的味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蔡大师海洋般的广阔的胃口,懂得欣赏每种食材最原始的味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归真的美味是对甜味的上瘾,对油脂的迷恋,对咸味的执着,对鲜味的喜好。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味道偏好,如果再往下探寻这些偏好的成因,就能追溯到人类的进化历史和生理构造中去。记得有部记录片专门研究了糖对人类的影响,有点意思,可以找来看看。
刚刚恰好又看了记录片《主厨的餐桌》的第一集,可能是对满嘴跑火车的意大利人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也可能是我大中华料理的民族自豪感作祟,使得我在观看的同时对所谓米其林星级餐厅的鄙视又加深了一层。很不喜欢把食物做成艺术品的样子,好像羊肉串,肉在签上,撒上盐,用火烤了就成就了美味。何必把肉撸下来,摆个造型,再配上九九八十一种香料。我等山野鄙人,实在欣赏不来。
事后反省,如果吃饭已经不仅仅因为饿到不行需要填饱肚子,而是水产丰盈、物资丰富的时候,我会想要吃到怎样食物?是古朴?是归真?还是像米其林那样的格调?
我想,我可能会妥协吧。毕竟开心就好,如果能让吃饭本身就成为一件开心的事,那何乐而不为?
——读蔡澜《食色》及观《主厨的餐桌》第一季第一集有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食色》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