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邪》读后感2800字
以认真阅读致敬经典,致敬大师
我必须好好写一写这个书评了,至今,这是最认真的一次。
一,首先,这本书很值得阅读,为什么呢?
《诗经》是经典,不仅文章美不胜收,更是国学之基础;作者傅斯年是大师(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仅这两个原因,就够了。但不得不承认,读这样一本书并不在大多数人的阅读舒适区内,因为它涉及了较多历史知识、国学知识,又多是文言文。然而,就算你目前的知识储备还不足、文言文功底尚不够(如我),它仍然值得去硬啃,现在就啃。不管怎么啃,啃完的感觉还是相当不错:诗经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那一代大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如何从史书和古文中去伪存真,好有感触……在感叹经典就是经典,大师就是大师的同时,你会升起一种真诚的敬意,然后,也只有用一种办法来表达这种敬意:认真阅读——诗经几千年都传下来了,大师那么费劲都写出来了,读一读很难吗?
二,其次说一说我读这本书的心路历程(接下来你可能也是这样)。
可以说,读这书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就像去爬一座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大山。体能不足至,但心向往之,于是使劲爬。这种攀爬的感觉还是相当真切,步履维艰,气喘吁吁,甚至接近体能的极限。也难免有时候只顾喘气,只顾低头顾爬,错过了沿途很多风景,实在爬不动时,甚至借助了索道,但终于还是上去了。上去的风景自不必说,特别需要说的是感受:这山太美,我还要再来,也许一次,两次,三次……总之不想就这么错过了那些风景,身未能至,但心向往之。下得山来,就像从高原缺氧状态回到了富养的平地,轻松而愉悦。
三,然后推荐一个阅读本书的方法和切入点。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老师说过《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雅》又分《大雅》《小雅》),长大了后又受到了一些美文的魅惑和吸引,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啦,什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啦,什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啦……(我最初就是被这吸引才接近诗经的,很俗吧)。如果这也是你对诗经最初的印象,那么握个手,恭喜你,我这篇文章可能真有助于你读下去。然后,再告诉你,这几句都是《国风》里的。那么,也就是说,你可能比较喜欢《风》这一类的内容。好了,这本书不是很难读吗,先从你感兴趣的入手——先读《风》,然后读《小雅》,最后《大雅》《颂》。
其实这种阅读顺序不仅仅是从你的兴趣出发,也是比较科学的。傅斯年先生在书中说:《诗经》可分两大项:“一项是《国风》《小雅》,一项是《大雅》《颂》。后一项是后来庙堂文学的起源,我们对它不能得甚么有益的教训。”也就说,《国风》《小雅》不仅比较容易读,也比较有用;而《大雅》《颂》难读且不太有用。但本书却把《颂》《大雅》分别列在了第二和第三章,不少人读到这里就读不下去了。但越过二三五章,后面的还是相对好读的。说到这里就要吐槽一下傅先生了,为什么明明知道《颂》《大雅》读起来吃力且不甚有趣,却偏偏把这两座山横在这里挡人。但必须说明先生并不是这么不善于引导的人,他还是相当能带领学生迅速抓住重点的,这一点你在后面就能感觉到了。
四,最后把我在阅读过程中GET到的部分认知分享如下(可能有断章取义,可切磋):
1、《诗经》是两千年前的自由体白话诗,不特用白话做质料,并且用白话做精神;不特体裁自由,思想、情趣、意旨等项,也无一不自由。
2、《诗经》的部类有三:一曰风,二曰雅,三曰颂。更分之则四:一曰国风,二曰小雅,三曰大雅,四曰颂。以什莫标准分的呢?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政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予神明者也。
3、《颂》《大雅》《小雅》《风》四者之间,界限并不严整,《大雅》一小部分似《颂》,《小雅》一小部分似《大雅》,《国风》一小部分似《小雅》。
4、综其大体,可说《风》为民间之乐章,《小雅》为周室大夫士阶级之乐章,《大雅》为朝廷之乐章,《颂》为宗庙之乐章。
5、《雅》与《风》之绝不同处,即在《风》之为纯粹的抒情诗,《雅》乃是有作用的诗,所以就文词的发扬论,《风》不如《雅》,就感觉的委曲亲切论,《雅》亦有时不如《风》。
6、《诗经》的文章,有三种独到的地方:一、普遍;二、永久;三、情深言浅。
7、《诗经》对于我们的第一条教训是真实两字。《国风》《小雅》里的诗,没有一句不是真景、真情、真趣,没有一句是做作的文章。为着这样的真实,所以绝对的自然,为着绝对的自然,所以虽然已经隔了两千多年,仍然是活泼泼的,翻开一读,顿时和我们的心思相融。写景便历历如在目前,写情便事事动人心绪。画工所不能画的,它能写出来。
8、《诗经》对于我们的第二条教训是朴素无饰。《诗经》之最大艺术,在其不用艺术处。纯净无过于洁白,艺术无过于自然。
9、《诗经》对于我们的第三教训是体裁简单。文章最讨厌的毛病,是滔滔剌剌,说个不休。最高的境界是:作者不用全盘托出,就已使读者完全陷入。
10、《诗经》对于我们的第四条教训是音节的自然调和。
11、对诗经中各篇怎样理解,傅先生特别对《国风》各篇的意思分别解释了一下(可见先生对《风》的喜爱),这里只列举少量:
《关雎》叙述由“单相思”至结婚,所以是结婚时用的乐章;《樛木》祝福之辞;《桃夭》送女子出嫁之辞;《北门》士不得志,穷而且劳;《北风》男女相爱,同行同归;《女曰鸡鸣》相悦者之辞;《有女同车》美其所爱之女子之辞;《硕鼠》民苦于重征厚敛,以硕鼠比其上,而云将适异国……
12、关于孔子有没有删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诗》原本有三千多篇,后来孔子删到三百篇。但傅先生推断:司马迁应该是弄错了。他的例证是: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诗三百”这个词,看上去当时已是一个固定词语,已经用得很溜了。既然“诗三百”孔子时已经成了一个现成名词,则其成立必在孔子前。孔子以后不过是“些少出入”(变动不大,私下认为)。
13、周汉之间,《诗三百》被过于政治化,儒者把一些政治观点附会其上,以今度古,甚至把《三百篇》当谏书。孟子更把《诗》与《春秋》(纯粹史书)相提并论,合为一个政治哲学系统,其政治性被过于夸大,其文学性一度被忽略很多。但傅斯年和胡适,尤其是胡乱对此持反对态度。
14、这本书并没有一句一句去翻译诗经的原文,如果你是想看那样一本书,这本显然不适合。
15.最后,也是最感慨的一点:对大师的逝去深表痛惜。傅斯年先生1950年去世,享年54岁。一生所学至此戛然而止。而一代一代的后人,显然未必能到达先生的高度。这种毁灭性的损失让人痛彻心扉。为什么那么多科学研究,不能把饱学之士的知识体系存储下来,共享给后人。痛只痛,前辈有再多学识,也无法植入后代的大脑,而只能看着孩子们从一无所知从头再来……到最后,只能把那个叫做钱的东西留给他们继承。恨只恨,人类再智慧,也不能生一个自带父母学识的孩子,让知识永不流失,并与生俱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诗无邪》读后感_2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