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河湾》读后感_1500字

《大河湾》读后感1500字

   《大河湾》由V.S奈保尔所作(本书被誉为“最后一部现代主义的伟大史诗”。)

大河湾,只是黑非洲国家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动饥荒、政变、种族屠杀、军阀混战以及虚假繁荣的一个横切面,也是整个非洲大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段缩影。以二战后,刚果脱离殖民管理,获得独立,继而内战频频为时代背景,以一个大河湾小镇的外国人及其朋友们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生活境遇作为叙述主线,看待刚果、乃至所有前欧洲殖民地所经历的共通性的问题——从不公平的秩序井然的前殖民地到获取自由但无所适从的非洲国家变化中非洲独立国家的痛苦蜕变过程——一夜间民众失去殖民地顺民的身份认同,转而回归各自的宗教、部落的身份认同,继而产生的茫然、不安、骚动乃至以部落和血缘为价值认同的流血冲突。

故事主人萨林姆,在此做生意,过着较为舒适的生活,是位敏感、忧郁而又敏锐观察生活的人,通过他的视野和行为,展现出热爱非洲的惠斯曼神父的牺牲,客户儿子费迪南在军事夺权政府推行的现代化教育中被塑造,儿时好友英达尔以西方代理人的身份回归非洲并为成为出人头地而作的挣扎,以及小镇朋友马赫许在乱世中钻研求生的人生哲学‧‧‧不同人种、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人在暴风骤雨般的政治动荡中,命运交织在一起,在大河湾的小镇中求生与逃离。

纳扎努丁的离去,萨林姆的到来,梅迪的追随和背叛,扎贝斯、费迪南的冲突,雷蒙德的无意发迹和不知所踪,耶苇特的盲目跟及空虚放纵,凯瑞莎的淡然,西奥泰姆的暴发,还有马赫什、舒芭夫妇等等,这些小人物微不足道的生活,却真实地再现了殖民结束初期非洲国家本身的混乱、冲突、浮躁、血腥、暴力,仿佛一个人刚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之下,有短暂的眩晕、迷茫、刺痛、灼烧感。历史的嘲讽,命运的作弄,就是小人物生活的真实写照。从逃离中到来的萨林姆,最终仍然选择了逃离。在这里,在这个河湾小镇,他仍将是一无所有,也一无是处。最终还是要逃离这残酷的生活,他们,在这个世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正如:“现出的强韧的精神一如既往,亦一如之后。”

  在文章中读到的几句话颇有感触:如果你看到一队蚂蚁在行军,你会发现有一些蚂蚁掉队或者迷路。蚂蚁大军没有时间等它们,只会继续前进。有时候,掉队的蚂蚁会死掉,即便如此,也不会对行进的队伍产生什么影响。死蚂蚁的遗体会带来些许不安,但这不安最终会被克服,到时死去的蚂蚁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其余蚂蚁照样忙忙碌碌,循规蹈矩,在离开巢穴赶往别处,或是从别处赶回巢穴时,遇到迎面赶来的同类,照样会一丝不苟、客客气气地打招呼。我们生活正如蚂蚁行军,忙忙碌碌,有一些终究是白驹过隙的过客,但仍不能阻止你负重前行。


  我们适合,自己掌舵,又自己使用罗盘。新的发现让我们不断修正对过去的看法,不过真相会一直在那儿,是可以掌握的。这项工作总得有人去做,就这样。不断发现不断修正,然后开拓自己新大陆,你我皆如是。


  我开始认识到领地上的社会生活的趣味,认识到这里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这里的人思想更开明,对敌人和危险不是那么担忧,更愿意对事物产生兴趣,更容易被取悦,总是在寻找他人身上的人性价值。在领地上,他们有自己谈论人或事的方式,他们同外界保持着联系。和他们相处会有一种冒险的感觉。正如书中作者所说,在新的地点适合新的转变,学会变通,寻找价值。


  我们这些留在这里的人——仍旧是外人,不算定居者,也不算游客,待在这里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低下头继续干自己的事。(文摘)

(因为文学功底不足,书评借鉴豆瓣书评与自己想法结合,因为文章复杂,自己写的话可能杂乱无章,条理模糊,愿与大家一起讨论。)

——静贤文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河湾》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