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读后感2200字
这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前世今生、今生后世的一本书。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方案,已成为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抓手,其重要性完全超过海南的“自贸区 自由港”的建设。
原因很简单,“粤港澳大湾区”体量实在太大了,一降生就是世界级的。这里说的“世界级”不仅仅指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还包括金融、航运、贸易、科技、高等教育在全球湾区里的地位。
1)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是指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9 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城市群。
目前世界上有三大成功的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毫无疑问,政府希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未来的世界第四大湾区,高度繁荣的世界级城市群和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相信,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实现的,甚至,粤港澳大湾区会超越当前的三大湾区,成为世界第一大湾区——除了GDP和人均GDP之外,粤港澳大湾区无论是在面积、人口,还是GDP增速和货柜吞吐量,都领先于其他三大湾区。
2)郎咸平曾经概括过世界三大湾区的成功因素,有四点:
一、天然良港,海陆交通便捷;
二、拥有配套的交易中心;
三、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四、有科研机构进行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
这四个条件粤港澳大湾区全部满足:
集装箱吞吐量,深圳港货物年吞吐量世界第三,香港港口年吞吐量世界第五,广州第六,加起来全球第一。
交通运输便捷,自不必多说。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另外,随着香港开通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等重大跨境基建的开通,将很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配套的交易中心,东京有东京股票交易所,纽约有华尔街,旧金山硅谷地区有全世界最多的风投公司,而粤港澳地区则拥有深交所和港交所。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其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科研机构林立,重点大学众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等。
天时地利人和,粤港澳大湾区都有了,加上良好的经济和人文基础,未来发展必然不可限量。
3)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它的成功将决定于它的创新能否为这个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以及发挥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以及全世界的重要联系。
成为国际性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将是一个主攻方向。因为粤港澳大湾区跟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在这个方面。只有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聚集人才上,才能够占领制高点上。
香港能够在特有的条件下,配置全球的创新资源要素。香港和澳门有一大批的科学家,有很好的原始创新的能力——香港可借大湾区建设将本地大学科研技术进行转移,与“中国硅谷”之称的深圳进行角色互补。目前香港与深圳的创新科技发展各有优势,香港科研由大学主导,多从事上游尖端的研究,但本地制造业匮乏,使科研缺乏中游转移及下游生产,而深圳科研则由产业主导,着眼于中下游应用研究。
大疆的成功便是凸显了深港合作的巨大优势,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拓展了国际视野,但并没有局限于在香港发展。他很好地利用了深圳完善的产业链和运营成本优势,着眼于全球市场,整合了台湾、硅谷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正是深圳和香港优势的充分融合,才造就了今天的大疆。在一个新兴的产业领域里,很少有中国企业能占据世界领先的位置,但是大疆做到了。大疆的创始人是一群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就像硅谷的创业者一样,他们富有激情、怀抱梦想,他们拒绝平庸,不害怕失败。除了大疆之外,还有李群自动化、云州智能、逸动科技等公司是鲜明的例子。
4)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的经济总量,达到10万亿人民币,拥有16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和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确实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对于四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便捷流动有一些规则的限制。目前的关键是,怎么能更好地把二个制度区、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制区和天然形成的大湾区的优势聚集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增长。
为了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政府部门必须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整体合力,为此,要形成能够体现各自比较优势和功能侧重的多个中心;同时,考虑到内部多层差异性,应着力在港澳与内地、珠西与珠东、湾区与泛珠等方面实现均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探索构建多核联动、多方均衡的有效推进机制。
5)新时代、新环境、新机遇、新起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宏伟蓝图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尤其在目前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不断打压中国2025战略的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俨然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1. 大湾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将为“一带一路”提供更高效的协同服务;
2. 大湾区将成为“一带一路”现代产业的重要支撑点;
3. 大湾区将为“一带一路”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4. 大湾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为“一带一路”的“五通”提供便利。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应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三地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差异化的制度优势构造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其在维护国家统一、城市化发展、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家体制改革以及科技发展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肩负着更高的历史使命,必将开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新征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粤港澳大湾区》读后感_2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