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读后感900字
中华文化一直是一个比较注重现实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以及宗教生活相比,我们的祖先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了治理现实世界或者追求长生不老当中,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徐福海外求仙药,汉武帝炼丹。直到佛教传入中土,他们的六道轮回说,才为我们的死亡文化增添了一点新鲜血液。但尽管如此,死亡仍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愿意思考的问题,大部分时候我看到这个词语都会主动去回避,甚至在大脑中删除,因为它引起了我强烈的不舒适。
也因此我才会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本书是一本探讨死亡文化的哲学类书籍,全书采用了类似对话的形式,有点像《苏菲的世界》的风格,而且可能是害怕整本书讨论死亡,导致风格过于沉闷,书中还大量的穿插了笑话来冲淡死亡给读者带来的压抑感。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十三个章节。我最喜欢的是第六章和第十二章,分别探讨了永恒与自我。这两个主题也是具有相关性的,如果没有自我,那永恒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中对我最有启发性的,一个是存在主义基督神学家蒂利希的观点,永生并不是永无止境的生命,而是活在永恒现在的生命。我们是永恒的一个片段,是永恒之树上的一片叶子,随时可能会掉落。而身为人类,一种较为高级的动物,我们预见到这一天终将来临,所以我们终身都生活在“它到底何时会来?怎么样来?”的焦灼感之中。也因为这种焦虑,我们发明出来宗教来安抚自己,让我们相信即便失去肉身,我们的灵魂也会在某个地方持续存在,达到永生。
另一个观点则是跟肉体有关,如果我们真的借助发达的科技手段,不论是克隆,纳米机器人还是利用量子纠缠态的特性复制粘贴我们的身体,实现了永生,那会如何影响我们作为人类的体验,而这些改变是我们想要的吗?对于这个问题,“21世纪的剑桥道德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爵士在文章《马克普洛斯事件:对于永生之乏味的反思》中提出,如果人生要保持有趣,死亡就是必需的。” “威廉姆斯说,好的人生,就是在重复和无聊不可避免地进驻之前就已经结束的人生。”
对我来说,死亡最好的结果既不是进入六道轮回开始新的人生,也不是肉体毁灭灵魂进入天堂得到永生,而是整个人彻底湮灭在宇宙中,就像真空一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