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金庸传》读后感_1100字

《金庸传》读后感1100字

香港是金庸的福地,如果不是他偶然来到香港,以他的政治背景,首先就逃不过57年的反右,更不可能扛过文革,他的下场最有可能和他的父亲一样(其父查枢卿在1951年中共发动的镇反运动中以反革命罪被处决)。
金庸是个合格的报人,他创办的《明报》在一些历史时期几乎成为香港的第一大报。而金庸本人在《明报》中倾注了太多心血:他的大部分小说连载,几乎都是为了《明报》吸引读者的不得已之作。办报是他的梦想和追求,而写小说则完全是无心插柳的副业。金庸创办《明报》的动机来源于他对曾就职的《大公报》在49年之后不断左倾而感到不满,意欲创造一份态度中立的、关注香港市民的、关注大陆政治事态的报纸。所以在所有连载的他的小说中,都反应出了大陆当时不同政治事件和变化。比如《笑傲江湖》中描写的“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独裁专断与个人崇拜。
香港在我印象中一直是远离大陆的世外桃源,港英政府下的政治和新闻具有阉割的民主和自由,而经济则繁荣和稳定。但实际上书中所描绘的香港与大陆唇齿相依,不断得影响和被影响。49年之后,香港的新闻报刊就开始站队”左“和“右”;而67年的香港六七暴动则直接来源于香港左派受大陆文革的影响:单方面展开反英抗暴行动,不断进行暗杀和枪战,甚至要提前收复香港为文革献礼。
金庸创办的报社集团为他赚得大量的钱财,甚至登上了香港富翁排行榜;在政治上他也如鱼得水,纵横捭阖:他是蒋经国也是邓小平、江泽民的座上宾。89年前他也参与了香港基本法的制定。按照这本书中的客观描述,金庸本身是一个圆滑、保守并且识时务的政客,这与他书中的大侠却不曾相似。文学上金庸在写武侠,也在影射当代的政治,当然也是在写几千年不曾改变的朝代历史。小说中的很多的描写都涉及他曾经生活和走过的地方(嘉兴、湖州和湘西),也有他爱的女星夏梦(黄蓉、小龙女),以及丧子的痛楚(谢逊听闻张无忌的死讯)。而在学术上,晚年的金庸一直极力扮演一个历史学者的角色,这却为很多人所诟病,此后金庸以81岁高龄远赴剑桥读取博士学位,也可能是希望弥补非科班出身的遗憾。
然而最最感动的是书中描写的1937年,金庸幼年求学之时,正值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日军空袭嘉兴。当时数百学生无家可归,只能留在学校。嘉兴中学的校长张印通校长不顾经费不足与前途莫测,带领师生南迁。流亡师生晓行夜宿,途中还要在树荫屋檐之下授课。行程千里有余,经过两个月的跋涉,到达安全区的小城丽水,竟无一人掉队。这样的千里流亡和家国情怀在琼瑶和龙阳台的书中也有提到。所以我想,经历过这样的童年,再面对人世间的善恶,家国的兴衰,该是怎样的心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金庸传》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