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十二个明天》读后感_1000字

《十二个明天》读后感1000字

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刘慈欣         《十二个明天》是一本引人入胜、令人大开眼界的科幻小说集。十二个小故事,十二种设想,展现了人工智能、VR、物联网、区块链、无人机、机器人、生物医学甚至航天科技的应用场景,告诉我们,设想变成现实也许并不会很遥远。我们乐于接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好奇科技将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历史上PC、手机、互联网的作用相似,未来必然还会出现某项新技术、某种创新,具备颠覆性的力量,深刻地改变这个世界。科幻小说不仅会带给人们关于未来科技的种种想象,也会设想人类文明如何进化,以及可能面临的新问题。科幻小说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能够激发我们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把疯狂的想法变成现实;激发我们用不惧失败的勇气去质疑、去校正自己的行为;激发我们站在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肩负的责任与人类的未来。硬科幻小说是基于我们已知的世界做出的推测,因此也就决定了其设定的场景必定是合理的。

十二个故事中最喜欢《黄金原野》,大刘2018年的新作,其中隐约可见《带上她的眼晴》的影子,怀抱梦想的宇航员,用一生的时光孤独地探索未知世界。爱丽丝父女希望以特别的方式,重新唤起人们对探索太空的热情,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虚拟技术繁荣的现状。

《那个毁了我们的女人》同样好看,作者黄士芬提出疑问:大脑深度植入物会抹除我们人格中的核心部分吗?选择了用新技术改造后的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吗?即使那种暂新的状态是我们曾经想要的样子。

《拜占庭同情》,探讨区块链技术以慈善捐赠为场景的应用。2019年6月,印度立法打击比特币,再次显示了人们对虚拟货币的不信任。作者刘宇昆,作家、程序员的身份令这部作品具有一些可读性,但是没有什么情节,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一场关于高科技如何被政治、资本利用的讨论。

《逃离看护岁月》和《OK,格洛丽》,讲的都是AI、物联网是如何从刚一开始为我们服务,到最终囚禁我们的过程。即使再精密的算法,终归是死板的模式计算,对于复杂的人体结构和人类思想 而言,0与1所决定的世界,在未来相当长的岁月中,都将会是令人窒息的绑架。

保罗·麦考利的《机器生物》,展示的是为了应对气候恶化而产生的机器生物,失控后的世界;

《事件中心》让我们更加相信,有机人造器官与冰冷的机器相比,人们更易于接受前者,而后者往往会让人陷入失去人性的恐惧之中。

即使这些故事有一点点令人不安,大部分还是奏响了希望的和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十二个明天》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