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读后感700字
经济部分,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泉州港。
理学部分,天理生病,就成了人欲。
而不是对理学一味的批判,还需客观看待。
历史上有名的“庆元党禁”。党禁对朱熹学派打击极大,列入“伪学逆党籍”黑名单的无一幸免。扛不住压力的改换门庭,过门不入;立场坚定者也只能蛰伏山林,或者偷偷摸摸夜里来见朱熹。理学在南宋,其实有一阵子是地下党。朱熹的心情,也可想而知。知道了这些史实,也许就不难理解两宋理学家为什么比任何时候任何人都重视气节。因此,尽管我们坚决反对寡妇守节之类惨无人道的变态主张,却仍不妨对理学派表示历史之同情。是啊,没有气节,他们又怎么能坚持下来。
知道了这些史实,也许就不难理解两宋理学家为什么比任何时候任何人都重视气节。因此,尽管我们坚决反对寡妇守节之类惨无人道的变态主张,却仍不妨对理学派表示历史之同情。是啊,没有气节,他们又怎么能坚持下来。
气节是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是能让滥用公权力者胆寒的。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朱熹去世,四面八方的理学信徒纷纷决定前来为他送葬。这个消息立即让当局惊慌失措,下令地方官严加约束,以防学人聚众闹事,或者趁机妄谈国是,谬议朝廷。
既然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是天理,主辱臣死和尽忠守节是道德,实行起来就只会层层加码。何况程朱理学已经是官方哲学,道学先生便有了要求别人的权力和理由。结果是什么呢?是调门越来越高,高到根本做不到。做不到又硬被逼着去做,便只好装。
红烛昏罗帐,断雁叫西风,点滴到天明,简直就是浓缩的宋史。啊!往日繁华风光不再,历史进程不堪回首。北国早已铁血,南方一片狼藉,只不过好歹还能听雨。也许,这就是南宋最后的风流。
还好,还有宋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读后感_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