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个被大自然筛选的人种——智人,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匮乏压力,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十万年后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中。智人是如何顺利通过造物主的层层考验,最终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种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呢?为何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成为智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陪跑者?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实现自我的平衡与进化?这是个永久的议题。
「进击的智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读完全书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行为都有其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
从开篇新几内亚岛的食人行为,到临近结尾我国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收继婚”习俗,乍一看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难以理解,但在作者的文字描述下,开始明白这些现象产生背后的逻辑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源的匮乏。
另外让我觉得本书很有趣的一点是考古学与其他各个学科的结合,论述过程让人叹为观止,不知不觉中get了很多知识点。譬如通过对头虱与体虱进行基因比对分析其分化时间、从而推导出人类大约何时开始穿上衣服;又如对出土文物中牙齿的牙釉质进行元素分析,并结合历史时期内各地域的元素分布,从而推断牙齿主人生前的所在区域;还有利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植物开放时间,估计对应时期的温度,以及火山爆发、降温、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从而引发人民内部矛盾、政权更迭等。
“匮乏不仅塑造了我们的身体,也书写了我们的历史”,这是作者全书的核心观点并贯穿始终。匮乏永远不会消失,不同时代也会面临不一样的匮乏,在不断地进击中,人类才得以逐渐进化。
「进击的智人」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不知道怎么写这个书评,从我自己科研工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的一本故事会,一本想象力极丰富的“科普”读物。
读书的过程看到一些描述我常常不由自主笑起来:
光洁的皮肤分泌着汗水,被迎面吹来的风蒸发,进而带走大量的体热。同时智人用两腿奔跑时,上肢可以用来进食和补充水分,甚至把水洒在身上降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马拉松比赛中,选手将水洒在头上的镜头),所以体温会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舒适的状态,体力也可以长久地保持充沛。而陶器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种技术在新石器时代发展并扩散开来以后,各地的人们开始制作标准化容器,而有了容器,便可以制作流食,没有奶水的母亲可以给宝宝煮制一些米糊和肉汤,婴儿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的概率也因此而骤降。同时,陶制容器的出现也大大地减轻了母亲的哺乳压力,使得女性可以更早从哺乳期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下一次的生育之中。作者似乎喜欢用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逆推回古人的思维方式,这是我觉得这本书逻辑漏洞的一大问题。
即使现在分子生物学发展到了突飞猛进的时代,即使近十年来高通量分子测序被无数科研人员使用,我们这个奇妙的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我们人类自身的起源等等这么大的论题仍有太多的被科学家们研究过程中争议和分歧的各种观点。但是这么许许多多的未定论在这本书里看到许多被定论了,学术上的一些有分歧的观点在这里也看到了结论。。。
每个人观点不同思考方向和结论自然就不相同,还是给本书作者一个肯定吧,我很佩服作者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这么年轻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本书所提的“匮乏”这个观点我是非常欣赏的。如书序中的一段话:
回顾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正是因为不同意见的存在,知识的边界才得以扩展,主线的缺憾才得以修订,颠覆的想法才得以产生。所以,敢于发表系统思考后的不同观点,更值得鼓励。3.5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进击的智人」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