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归来》读后感1000字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这么多年,说来惭愧,虽自认为也算是个读书人,可从来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没有看看我们两千年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儒学经典到底说了些什么,孔子到底在追求什么。印象中,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完全是保守、迂腐、刻板、落后、不苟言笑的代言人,所以后来的“五四”运动才会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孔老夫子进行全盘否定。可看了鲍鹏山先生的《孔子归来》,通过对孔子传奇一生以及部分《论语》的解读,发现孔子并不是印象中的形象,他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他的学说能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虽然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但他把自己的人生演绎成后世人,尤其士大夫阶层理想中的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现在看来还是个孩童,可孔子此时就“志于学”,且不是“六艺”那样的“小学”,而是“大学”。用横渠先生的话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今社会,有的是专家、学者,可绝大部分也只是会某项专业技能的“小学生”罢了。
“三十而立”。 幼年丧父,并遭季氏家臣侮辱的孔子在三十岁真正“立”了起来,一个人,是否立起来,要看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自己心中是否有主见。第二个指标:别人眼中是否有自己。简单点说,就是你得“行”,当然还得别人说你“行”,还得是很行的人说你“行”才行。三十岁的孔子做到了。
“四十不惑”。不是说孔子没有了疑惑,而是四十岁的孔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志于学”到“志于道”,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不再动摇。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然具备了优于常人的判断力,尤其是指价值判断力,就是判断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等的能力。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是指认知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而要能知天命,需要使命感、不怨天、不怨人、淡泊宁静。
“六十而耳顺”。做到耳顺需要三点:尊重别人的意见,明白自己的斤两,坚持自己的立场。它需要相信自己,坚持自己,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心灵与社会的最佳关系,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由与道德的融合。
虽然鲍鹏山的解读也只是一家之言,但此书对于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社会活动等,作为入门级书籍还是不错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孔子归来》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