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故事课(全集)》读后感_1500字

《故事课(全集)》读后感1500字

那一年,为了从枯燥的论文里逃出来,我一边写论文,一边到电视台学编剧,没想到竟意外让我对写故事感上了趣味。我永远记得编剧班的第一堂课是“故事的公式”。台上的老师是个七十多岁、拥有三十多年编剧经验的老编剧。他站在台上,自信满满地说,只要问自己“七个问题”,就可以在三分钟之内,立刻说出一个“有头、有尾、有冲突、有转折”的完整故事。三分钟?一个完整的故事?怎么可能,骗人的吧!老编剧继续说,当他教完这个公式之后,每个人都要上台,说三分钟的故事。说不出来的人,就直接到柜台去,把报名费九千块除以二等于四千五百块领回去,从此以后不要再来了。也就是直接退学,并且没收一半的学费。老编剧说,你们想当编剧,我都告诉你公式了,你还不会用,那我们最好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已经浪费我一堂课的时间了,所以没收一半的学费。第一堂课就被威胁,很有可能会被退学,大家的脸都绿了。随后,老编剧传授我们,三十多年编剧生涯教会他的“故事的公式”。所谓“故事的公式”,其实就是问自己“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他的“阻碍”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他如何“努力”?
第四个问题:“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第五个问题: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第六个问题:意外发生,情节会如何“转弯”?
第七个问题: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把上面的七个问题简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故事的公式:
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不管小说、电影,还是漫画,只要它的核心是故事,大部分都有类似的戏剧结构。真有这么神奇?不信我们挑一部耳熟能详的小说来验证一下。举“科幻小说之父”,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八十天环游世界》为例。
1.目标:主人公霍格跟朋友打赌,他要在八十天之内环游世界一周,以双方全部财产作为赌注。就这样,霍格从英国伦敦出发,展开他追赶时间的旅程。
2.阻碍:一、霍格被误认为银行大盗,所以沿途遭警察用各种方法阻拦。二、霍格是个软心肠的好人,常出于各种善意,而耽误了行程。例如他从印度婆罗门教徒手中,救了一个即将被陪葬的印度女孩。
3.努力:主人公用尽各种方法追赶时间,例如冒着生命危险,乘坐大象抄捷径走进死亡丛林,乘坐火车强行飞越底下是滚滚河水的断桥……好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4.结果:环游世界一周,回到英国伦敦。霍格一共花了八十天又五分钟,也就是输掉了比赛。
5.意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据出发地英国伦敦的日期显示:霍格只花了七十九天又五分钟。(不是八十天又五分钟吗?怎么突然变成七十九天又五分钟?)
6.转弯:情节大逆转,因为地球“自转”,造成了各地时间不一,形成了所谓的“时差”。所以当霍格往东走,绕地球一圈,所花费的天数就会减少一天。反之,如果往西走,则会多出一天。
7.结局:主人公霍格不仅赢得最后的比赛,还因为好心肠,而抱得美人归。
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当年创作《八十天环游世界》时,肯定没学过“故事的公式”,但何以会有如此惊人的巧合?其实不是巧合,而是隐藏在故事里的内在逻辑,都有一张大同小异的相似脸孔。学完编剧之后,我的内心无比激动。原来每个人都有说故事的天分,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把故事的开关打开。当年学的“七个问题的故事公式”,改名为“靶心人公式”。“靶心”就是目标的意思,一个人只要有了目标,接下去该做什么事,自然会一清二楚。如果“靶心人公式”只能套用在小说、编剧上,那就太逊了。我再强调一次,“靶心人公式”可以套用在许多事物上。没错,你没听错,就是许多事物。那……它可以拿来营销吗?当然可以,故事卖东西是可以,不然怎么会有《故事经济学》这本书呢。#推荐许哲荣老师的《故事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故事课(全集)》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