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700字
1969年的苏联,在严酷的文字狱背景下,作者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创作出了这样一本有些精分的小说。小说前期的铺垫渲染极精彩,人物刻画鲜明真实,结局却仓促草率,有明显的为了“过审”而妥协的痕迹。
故事的背景是二战德军入侵苏联时期,一方面作者塑造了一个战争英雄瓦斯科夫,带领5名仅持步枪的女兵与16名手持冲锋枪的德军周旋,最终全数制服敌军;这一方面的描写很有红色特色,苏联战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德军战士丑恶愚蠢,懦弱不堪。
但另一方面,作者在5名女兵阵亡的背后,实则书写着战争的残酷,反战情绪溢于言表。女兵们都在芳华,言行透露着天真烂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因为战争吞没了女兵们的欢声笑语。女兵李莎陷入沼泽牺牲时的画面犹为令我心痛,她在前一刻还在幻想着瓦斯科夫终于能回应她的感情。
“‘救命啊!……来人哪!……救命!……’
孤零零的惨叫在无动于衷的赤褐色泥沼上空久久回荡。它向着松树的顶梢冲去,却被枞树一簇簇的新叶所阻挡。声音嘶哑下来,接着又使出最后的力量,重新冲向五月一望无垠的碧空。
李莎久久地凝视着这美妙的碧空。她嘶哑地叫着,嘴里吐着泥浆,她向往着这片碧空,向往着,坚信不疑。
朝阳冉冉升起在树梢上空,阳光照耀着泥沼,李莎最后一次看见阳光——温暖而又光耀夺目,正如充满希望的明天。她到生命的最后一瞬,还坚信她的明天必然到来……”
耀眼的希望在顷刻间沉寂,而张开深渊巨口的,其实就是战争。作者在小说前期作用了许多黑色幽默的手法。将战争的残酷反衬到了极致。但作者当时的苏联仍处在军事动作频繁时期,作者在小说后半段刻意隐藏了反战情绪,也是一种无奈的时代特色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_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