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因缘》读后感1600字
今天下午午睡前读完后续。很圆满的结局却有些过度皆大欢喜。
首先说说作者吧,文学理论中明确说明文学创造源于生活。张恨水原名张心远,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现当代文学上给予“章回小说大家”。虽我还未看金粉世家,但书友都认为啼笑因缘是其巅峰之作。张恨水有着四十余年的记者生活,可以说对于人间百态的观察他是很敏锐的,我认为这对他的创作生涯上提供了及时、准确、有效、典型、独特的素材。我也很喜欢记者这个工作,可以更多去与人交流,思想会很沉杂客观。
至于看完啼笑因缘,倒是不太满意后续。后续给我的感受就是硬是塞进了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啼笑又在哪里?这段缘不该是大众化啼笑吧。反而开始的结局那屋里的灯光,将一双人影,便照印在紫幔上,天上的孤月,地下的白雪。朗朗乾坤照在这春气荡漾的屋子里,那风光旖旎的双影,是带着羡慕的微笑。全书完,那时候我就沉浸在这样的月夜。
其实这样的小说很朴实,没有太多暗线是可以读出来的,小说的爱情是三角恋。但作者水平很高,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波三折,反复写矛盾冲突,在男女情爱中不断流连忘返,在这样的故事中又穿插侠肝义胆的侠客,锄强扶弱,以及封建军阀霸占民女,新旧思想的冲突。
言情、武侠、浪漫交织一起,读起来确实很受用。
作者在自续中也说要摆脱旧体融入新时代,也的确做到了。把之前的“才子佳人”模式过渡到平民阶级化,体现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樊家树是一个新型的知识分子,从始至终我觉得他很幼稚,不知道爱情的真正含义。说他喜欢凤喜吧,却又不像,也有书友说他很奇怪后面的情感变化不太像开始所呈现的样子。凤喜的悲剧来源于她的“姿色”。我越来越相信见色生情,昨天在微博上看到复旦大学教授说,喜欢就是当你看到她/他,有性的冲动那就是了。我很认同,家树喜欢凤喜什么,说白了就是青春活力和20岁的皮囊。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相互学习、爱好、兴趣、精神情感、文化层次、甚至阶级地位都应该大差不差。凤喜没有接受知识熏陶,只“稍微认识几个字”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她无法真正与家树实现精神层面的契合。樊家树喜欢自然少女般清纯,书中写道他资助凤喜上学虽然看起来是帮助她但其实潜在私欲还是为了自己的私欲。“等她上学之后,再加些文明气象,就越发好了”既想要秀色可餐,又要红袖添香夜读书。可悲的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姿色上的。没有皮囊根本就不会上眼。一个喜欢自然美,愿意创造出玉人,另一个喜欢臭铜钱。注定悲剧。
如果说家树是种诗意化喜欢,刘将军就直接撕毁这层面纱。有钱就完事了,直接吸引了凤喜。
这就是当时封建军阀欺压,用权利金钱色诱,不愿意就武力逼迫。可见当时良家妇女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
戏剧化的便是拥有一模一样容颜的何丽娜。作者对她真是花费了很多染料的,这个形象到了后续已经超出了秀姑,足够窥出作者对新时代女子的喜欢和期待。她和樊家树到底还是完成了“才子佳人”的模式。
秀姑,这个女子是我喜欢的样子。一笑间清风朗月大概就是这样吧。不拘泥感情,仁慈又细腻,若有些知识就更好了。我还记得开始结局是 在雪色茫茫中她骑驴潇洒离开。不是成全,是她就不稀罕,把爱情作为肥料,生活并不是爱情主导,什么不撞南墙不回头,还是太幼稚。我也会向她一样坦坦荡荡,敢爱敢恨。
啼笑因缘之所以写的好 第一,情节丰富,构思巧妙,就那张照片生出了多少故事。第二,写作手法新颖,放在现当代文学也不为过,笔法新鲜。第三,市民化消闲意味浓厚。适合没事嗑嗑瓜子读读。
不足:流露字里行间的感情有些“鸳鸯蝴蝶”式的言情窠臼,太着眼于情爱很难暴露当时的社会黑暗。过于浪漫化,秀姑只身闯西山杀了刘将军,这怎么想都觉得很假,让一个女子除暴良安,在现实不可能。包括“飞檐走壁”“口吐白光”太理想化。也看出作者对于现实不满的宣泄过于粗糙。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啼笑因缘》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