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心解(新编本)》读后感2000字
老庄思想之我见
(1)
道家的得名即在于老子《道德经》的开篇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对此,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可以看出,庄子其实是在说:老子说的对。
既然对于道我们没法听得到、看得见、说得出,那老庄是怎样认识的呢?老子形容它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独一无二,无双无对,遵循着自己的法则而永远不会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万物乃至天地来源的根本。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老子在这里描述的是宇宙诞生前(当时还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一种状态,在老子哲学中,道、惚恍、混沌、朴、无极、虚极、玄、一等概念,都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
进一步,老子将恍惚描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我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着,这三者分别叫夷、希、微。其实三者无法分开,都是道本身(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关于道,庄子有一段极富文采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真的很难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战乱频繁、物质和教育水平都极不发达的年代,庄子仰望星空,竟然能产生这样深刻的宇宙观。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运行只依自身的规律。道的作用却是无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2)
老子的哲学中透露着辩证的思维方式。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和阳成了整体对立又统一的局部,二者相互依存又能相互转化。宇宙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离不开阴阳的谐和。所有的对立面的存在都以自身的存在为前提,因此“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进而,老子推论,如果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善,便无从谈论起恶。同样,在老子的心目中,仁义和智慧的出现同样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会有仁义?因为大道废弃,不仁不义之徒出现。为什么摒弃智慧?因为随着智慧的出现,与它孪生的大伪也应运而生。(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
正如范曾在书中所说,老子是阴柔的进取派。老子研究道的原因,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掌握自古以来的道,就能理解今天发生的事情,通晓古今,这就是道的法则。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作为生养万物的道,它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无目的、无意图。它对待万物都毫无感情,众生皆平等。即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此它才能无所不包、无所不为。无为是道的手段,而无不为则是道的目的。故而,老子反复强调,“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但庄子不然。他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他主张万物齐一。是非、善恶、寿夭本属区别之大者,得失、大小、长短、美丑应属区别之小者,这些区别在庄子眼中都不复存在,都在“齐一”这一哲学命题下化为乌有,天地万物都“无封”——无阻隔、无界限。因此,在庄子那里“无为”本身是自在之物,“无不为”也是自在之物,不包含一种阴柔的计谋在内,这是老、庄的根本区别所在。(范曾语)
(4)
老子形容理想社会为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至于庄子,他所真正希望的,是回归到浑朴的古代,“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马蹄》)。这是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并生的浑然不知所待、噩然无所欲求、昏然罔知所在、晦然迷其所向的人与自然齐一、无封无隔的状态,无须礼乐的教化,无须仁义的匡济。绝圣弃智,返朴归真,这是庄子思想中的核心。那么统治者最好一切都顺应自然,保持人类的本真之性,这种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庄子书中称作“在宥”,意思是自在而宽容。
这样看来,庄子是一位彻底的反对智巧和文明的哲人。但其实不尽然。学者鲍鹏山写过一篇散文,叫《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他说:“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老庄心解(新编本)》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