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儒林外史》读后感_1100字

《儒林外史》读后感1100字

2017年读完的第六本书,也是第三部明清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在中小学课本里的名气非常之大,除了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外,还贡献了四大吝啬鬼之一的严监生,一掴一掌血,一鞭一条痕等等的名句。然而如果放到全书里看,相信读者就会发现我们学了假的儒林外史,中小学课本断章取义的能力已经突破天际。严监生固然计较灯芯的数量,但从他不计成本帮助兄弟解决官司等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最多算是节俭而绝非吝啬。可见读书还是要读原著而不能读节选,特别是……你懂的。
下面谈谈对儒林外史的感受。好的一面我个人认为是在人物群像的刻画上。作者通过全书,刻画了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或醉心科举,或沉迷酒色,或挥金如土,或一毛不拔,或放浪形骸,或蝇营狗苟,或一身正气,或诲淫诲盗,人物身份遍及儒生、僧道、官吏、武将、任侠、平民、商贩、娼优,几乎无所不包,但是又基本没有心理描写,用对话和动作,勾勒出一个个人物形象,笔触细腻,耐人寻味,确实有春秋笔法,不愧外史之名。
再来说说感觉不够好的一面。这本书的序立了一个特别拉风的flag,就是这本书超过了水浒和金瓶梅。金瓶梅我没读过(我是真没读过,真的),但是水浒是读了不下十遍的,15岁以前一直把这本书放在我心目中四大名著的首位(后来才被三国演义超越,可见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有道理的),所以就拿来与水浒比较一下。首先是主线不明,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主线故事,尽管人物之间好像还有点关系,但是缺少清晰的脉络,一个人物接着一个人物出场,相互之间时间跨度又非常大,读者难免会有点跟不上节奏。其次是缺少主角,水浒塑造的人物,远比儒林外史多,但是主角很清晰,林十回宋十回武十回石十回,通过几个主角的故事,清晰的展现英雄们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儒林外史其实是没有主角,或者说主角形象不鲜明,撒胡椒面儿似的讲故事,读起来比较难以抓住主线。最后,儒林外史的价值观不是非常明确,其实作者在作品中是体现了一定的倾向性的,比如痛诉科举制度的弊病,鄙视丑态百出的官场生态和时风世俗,思慕杜少卿凤九等人的潇洒和任侠之风,追求淡雅脱俗的文人风采等等,这本来应该是全书的灵魂所在,但是在阅读中,还是能够读出作者对于自己晚年境遇的一丝不忿和不甘,书末借万历皇帝之笔,让书中群儒金榜题名,更是让作者的立场难以捉摸,我个人认为与高鹗续写红楼梦中让宝玉中举的情节比较类似;相比之下,水浒不仅主线清晰,而且巧妙的利用了逼上梁山这四个字的无奈,制造了反叛与招安这对核心矛盾,逻辑更加清晰,人物的决定和行为更加合理,也为宿命般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基于以上原因,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果然flag不能随便立啊。[阴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儒林外史》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