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迅》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迅的随笔集,记录了她从出国到归来、从童星到清洁工、从花瓶到花旦、从“海待”到“接盘侠”的悲欢记忆。北京姑娘朱迅15岁“触电”,17岁离开北京留学日本,清苦的打工读书生涯结束后,在NHK初绽芳华,成为日本主流媒体中的一位中国大陆人。十几年后又回到北京。清零战绩,海选进入央视,工作至今。《阿迅》全书以朱迅在每个人生阶段中被人称呼的名字为回忆的书签,“三儿、小小、阿迅、朱先生、朱大胆儿、朱十七、迅宝宝、王太太……这些名字似我一路拼来的宝剑,把把悬于头顶。”朱迅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病痛磨难,曾遍体鳞伤,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阿迅」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如果不是这本书,我都不会看到,一个在电视机前风光、靓丽的朱迅有何不同,现在想来也是惭愧,还跟爸爸吐槽过她化得妆太浓,主持风格太奔放!全书读完才深深体会到朱迅就是一位大气、不浮夸、不做作、多么真实而又善良的北京大妞,在年迈的父母面前,她是永远的开心果,用一口软糯的苏州话跟妈妈撒娇,在农村婆婆面前她尊重婆婆的文化地域习惯差别、她孝顺、她看婆婆的眼神都是充满着爱,婆婆来到星光大道,手拿话筒高喊:“朱迅不是全中国最好的媳妇,是世界上最好的媳妇!”她有深爱着自己的爱人,朱迅问王志:“说!你什么时候开始惦记上我的?”王志:“有一天,我打开电视,正好看见《正大综艺》德国专辑。你在喂马,笑得好生动。最后,你骑着高高的马,向着太阳,朝森林深处走去,人和马被阳光镶上了金边儿,拖着长长的影子。当时我就想,谁能娶这个女孩一定幸福得像那个太阳!当我梦想成真后,发现自己真的是——那匹马。”此夫如师如友,他俩工作中共同成长,生活中相敬如宾,在给朱迅改稿子并告诉他的妻子:“写作要把自己放得越低才能站得越高,字里行间不要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披着外套的优越感,化了妆的炫耀,要在个性中找共性,在共性中飞扬个性,你是北京丫头,可以带着北京范儿,要心存敬畏,怀有崇高感去书写文字,如静静的顿河,水面平静,暗里波涛汹涌……”朱迅说王志从没夸过她长得好看,可王志偏不说,他只说朱迅善良可爱,笑容灿烂,还算能干,还说好话不能听多的,这东西像酒,第一次听,脸红,第二次听,习惯,第三次听,舒服,第四次听,上瘾,再多,人就迷糊了。他俩是真正的妻虽愚钝,烦君相和的存在!谢谢这么真实的朱迅,你让我知道了要每天微笑,随遇而安、要懂得感恩身边每一个人,能帮助人时绝不背过身去。要去做些与财富无关的事,不再害怕,不再犹豫,去我想去的地方,爬我想爬的山,这山不再是名利权情,而是自然、艺术、梦想和爱。冯骥才说,懂诗的女人最美,陈道明说,懂事的女人最美。她既是懂诗的女人,又是懂事的女人!所以她永远绽放着美丽的光芒,不论是台上还是台下,朱迅,祝你安好,祝你好运!
「阿迅」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朱迅,我不太熟悉,也没有那么喜欢的女主持。
这是看《阿迅》之前对她所有的了解。
为什么写?
阿迅说“用文字修行,有缘人围观。”有幸成为有缘人,看她笔尖下的前半生。字里行间全是细腻的真实。甚至前面留学经历,打工生涯,在剑桥的孤独,工作经历中所见所闻所感,一度让我读出众生皆苦,人生实苦这样的感受。
如果不是真实的记录,虽没有半句卖惨吐槽抱怨,我怎么会知道央视主持的人生竟也是这般曲折多磨砺。我印象里全是偶尔看到电视上她爽朗的笑。
但是从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孝顺的女儿,温柔的妻子,幸福的妈妈。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游刃有余。有信仰,自由着~~
全书最赞同的一句话,也解答了我很多疑惑。
沧桑风雨,不是为了让我变得世故多疑,而是更简单、更纯粹、更诚实地面对自己。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阿迅」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