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读后感2900字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长篇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B.C.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A.D.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共294卷,其中隋唐五代史便占了五分之二~全书约300余万字,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文化,人物评价等各个方面,可谓卷帙浩繁,故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
接下来来看一下它的创作背景:
A.D.960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中唐以后的战乱混局,再一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此时的北宋:于内——国家政治积弊;于外——边疆地区又极不稳定。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国情可以说急坏了宫中的一些大臣,怎么办呢?于是乎,司马光,范祖禹等一批有识之士便聚在一起商议,思来想去后便达成共识,决定以史为鉴,企图以“文”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说干就干,1066年,司马光便向宋英宗献上《通志》一本,这即是《资治通鉴》的前身:记述了周烈王23年(B.C.403年)——秦二世胡亥(B.C.207年)共195年的历史。宋英宗看后龙颜大悦,又是夸赞又是拨款,从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力挺司马光,命其写《历代君臣事迹》。再说司马光受到英宗如此厚爱,感激涕零,蒙恩受命后便埋头苦创,耗时19年,终于将此书完成。此时已是宋神宗元丰八年,神宗于是大笔一挥写下“鉴于往事,有资治道”八个大字,正式为该书定名为《资治通鉴》。
一直觉得一本书的合理编排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国学类等经典著作。纵观本书,大致从294卷中选取了37卷再附赠一篇大事年表~称其为精选吧,从其所选也并不觉得,此外,每篇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省略,一些经典史事觉得也没有突显出其细节之处。举个例子:第五章《完璧归赵》中的“渑池之会”一段,其中精彩对话细节被省略了一些,还有《魏征进谏》一章中太宗对其的由衷夸赞也没有表现出来;其次,编排上也有一处明显的瑕疵觉得没有处理好:第一章《三家分晋》和第二章《魏文侯与吴起》的衔接有问题。因为三家分晋后,韩赵两国国君都曾向魏文侯借师互伐,都被文侯以:“寡人与其兄弟也,不敢闻命”而婉拒。最后当两人得知魏文侯的“和平外交”策略之后,大写的服啊,心甘情愿纷纷向文侯朝贡。于是,魏居于三国之首,天下莫能与之争。按理说,此段论述应放在第一章《三家分晋》之后,而非乱入到第二章《魏文侯与吴起》,明显的很不和谐啊╯^╰
不过,平心而论,《资治通鉴》300余万字,想来大多数人也只能精读一部分,范读一部分,然后“以少见多”,所以真正编下来也非易事,但即使如此也不能省之又省,精选完之后还有大段省略吧(想为其找个理由都言不由衷╯^╰)~嗯,再强调一遍:编排合理真的很重要~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不是嘛,古语有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数千年的朝代更替也真是足够今人借鉴的了。这不,为了巧记,今人甚至编了很多朗朗上口的朝代口诀歌,比如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这样一首: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瞅瞅,是不是读来很溜~)
说起历史朝代的复杂兴替,忽然想起大四时,开了一门名叫《唐诗研究》的课程,授课老师估计是一位历史迷,每天一上课就滔滔不绝大讲历史,不光他要讲,还热情地拉动全班同学一块玩(记诵朝代更替,时间,皇帝…然后上黑板实战演练,直到能正确绘出简版朝代更替图方才罢休~)。结果,半学年下来,唐诗研究的不咋滴,但能肯定的是每个人的历史知识绝对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不知道算不算所谓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话说回来,读史不仅可以知兴替,我想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自觉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观。拿本书为例,这本书虽然编排觉得不甚完善,但一路读下来也觉得收获很多。从司马光的笔下,可以看到不同历史人物的鲜明性格。在阅读的过程中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和苏洵的《六国论》~觉得这两篇议论文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了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的作用。诚然,亲贤远小~不容小觑。想想看,人无完人,所以有时需要以人为镜来知得失~如果历代皇帝都能像唐太宗李世民那般,内有贤后(长孙皇后)外有良臣(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谏臣魏征等),也许历史上朝代的更替也不会如此频繁;反之,亲小远贤换来的宦官当政进而引发党锢之祸,伶人之乱……最终导致江山社稷不保,想来那也是自食其果~
其次,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说在司马光笔下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物性格都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你会看到不同人所造成的不同命运。比如垓下之围项羽的表现(天要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沙丘之变中太子扶苏不听大将蒙恬之劝,“乖乖自刎”(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杨光为夺太子之位而演的一手好戏;大将吴起被疑而颠沛流离多国的坎坷命运……展现的无不是一个个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思来也不禁有些感慨:想来历史上许多大臣无论忠佞,结果貌似都不得善终,区别也许在于死后是名垂彪炳还是遗臭万年的问题,也难怪文天祥仰天长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观,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吧~
最后想论的一点就是,虽然《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但相比之下,《史记》显然更受欢迎,受众也更多。以前大致看了一本精选版本的《史记》(和这本类似),如今把两者放在一块,私想来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从编写目的上看:前者(《资治通鉴》)功利性较强,政治意识显而易见,即:“鉴于往事,以资治道”;而后者则秉持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去创作;
2.从编排上:前者300余万字294卷(前面已详介);后者则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从字数上看,前者简直能秒杀后者,但时间跨度上却又远不能及;而且内容上前者由于以朝代为纪,读来像是篇章节选,有些混乱之感,但后者读来则有始有终,情节很完整;
3.文学上:前者内容多涉及政治军事方面,而后者除了是一部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司马迁的文笔虽不能说是妙笔生花,读来虽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评论却字字珠玑,流畅优美,极便于记诵,故鲁迅评价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评论,《史记》受之无愧;
4.个人魅力方面:司马光编写《通志》奉皇命而为,人力物力财力,可谓一应俱全,环境那是一等一的优;可司马迁就不一样了,遭受宫刑(为兵败匈奴的李陵(李广之孙)求情不成而被汉武帝一怒之下处以宫刑)后又身陷囹圄,历经非人的磨难而完成史学著作~可歌可泣……
(编写目的不同,所以自然各有所偏向,同为史学双壁,按理说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上述也只是个人读后感觉,但倘使再次重读,我想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史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读后感_2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