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读后感1400字
作者抛出一堆常见的哲学问题,然后写上点各哲学家的一些解读,配上肤浅(真的是肤浅)的见解,整出这么一本乱七八糟的书。唯一的价值就是抛出一些日常不会思考的问题,好歹让读者进行一点哲学思考。
内容:
关于哲学。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当开始思考“世界是什么”时,哲学就开始了。
关于世界。世界万物,生生不息,变异无常,但没有人能说请世界是什么。有哲学家认为世界背后有一个统一、不变的东西,他们称之为“实体”“本体”“本质”等。有人认为世界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有人认为使得世界连续且统一的是某种精神的东西(神),有人认为认识世界本质不能依靠逻辑思维只能透过心灵体验,因为那是不可言说的东西。争论不休,尚无定论。“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不该问,原因:世界无法归类;这问题徒劳且多此一举;甚至有人认为这问题只是语言的逻辑毛病所产生的虚假问题。
关于开端。追寻开端会陷入“二律背反”的困境,也就是用理性试图去认识超越自己经验的东西必然产生无法解决的矛盾中,无法探讨因和果的起源问题。
关于宇宙的边界。宇宙的边界是否存在?人类的想象力无法想象没有边界的东西,宇宙远远超过人类的理解范围。
关于时间。相对论打破了绝对时间的概念,在外部似乎找不到时间的客观根据,因此有哲学家认为时间是人的感觉投射到外界。
关于因果。知道所有的因,是否能推断出必然的果?因果关系是否存在?因只是出现在果之前,但无绝对的证据证明两件事有必然的关系,因为从经验中不能得出永远有效的论断。
关于自然的目的。自然选择淘汰了不适应的生物,又用各种灾难毁灭掉幸存的生物,那么自然为何要创造生物呢?或许用偶然性来解释会更合理:整个宇宙呈无序混乱状态,偶尔产生了有序的星系、地球、生命,然后终将消灭于混沌中。
关于自由意志。有哲学家认为,个人无自由意志,你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取决于自身机体和外部环境。然而对“自由意志”的定义从来没统一过,很难讨论这个问题。
关于感知。我们只能透过感知来认识世界,很多哲学家怀疑感知的可靠性,或认为我们无法比较感知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差别,或认为外部世界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感觉(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认为无法讨论这个问题。
关于梦。如何分清梦和现实?单凭感觉无法说清问题。这里涉及一个深层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也就是,感觉到能够证明对象的客观存在?有哲学家绕开这个问题,直接把感知到的世界设定为真实的,即朴素唯物主义。
关于思维。世界一旦进入我们的认识,就会被思维所整理,必定不再是本质世界,而是现象世界。即使从全知全能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也不过是现象世界的总和,跟本质世界不是一回事。因此,本质世界是否存在也要打上个问号。
关于自我。“我”是否包含灵魂和肉体?灵魂是否高于肉体的独立存在?“我”是否指记忆和内心的总和?
关于语言。尽管我们都会用同样的语言来表达感觉,但没办法跑进别人的身体来证明我们说的是同一回事。因意识无法相通,我们不可能感同身受。
关于他人。我们无法证明他人跟自己一样有着心灵,因为无法从外在言行来判断背后的心灵是否存在。
关于知识。知识只是从经验中得到的信息,越依赖掌握的知识,越偏离真理。当然,不可靠的知识帮助人类取得各种成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