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血色浪漫」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血色浪漫

作者:都梁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这是时代洪流下一代人不由自主的残酷青春,他们当顽主“拔份儿”,上山下乡,参军转业,下海经商,几经沉浮,却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活出了不同的悲喜。这是他们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的浪漫在血色昏黄中弥漫成昨日的记忆,我们的心情在他们的故事中随之波动,却发现,青春不过是一场绽放到极致却结束得太仓促的事。钟跃民、袁军、张海洋、李奎勇……“文革”以前,他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中学生,“文革”开始了,他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血色浪漫」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也不知道是第几遍看了,以前看的时候总想着自己也是钟跃民,玩世不恭,随性潇洒,现在意识到我们大多数不可能活成钟跃民,李奎勇,曹刚这些人才是我们的人生活法,生下来不是为了生活,是为了生存。书中有背景的干部子弟最后的结局都比较好,当大校当将军,当学者当老板,没背景的平民子弟,碰瓷的,坑人的,得癌症的,下场也不能说不惨,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真实存在吗。

当然这本书重点不是批判现实的,讲的是特定环境下一代人的故事,主角钟跃民是理想主义者的化身,天然的乐观主义者,在农村当知青能够安贫乐道,在特种部队专业找不到工作,坦然的摆煎饼摊,因为帮朋友进了局子安然处置,见了谁都不卑不亢,任何环境下都能发掘生活的乐趣,身上处处闪耀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光辉。

14年鲍鹏山来学校演讲,讲到什么是独立,什么是自由,我当时有种醍醐灌顶感觉,陈寅恪这句话本是针对事学术研究说的,鲍鹏山引申到了生活中,引申到了每个人的身上,虽然现在已经忘记了当初他的比喻和具体的讲解,但是当初那种豁然开朗的兴奋感犹在心中。

再读这本书我立马想到了独立和自由这两个字,钟跃民无疑是独立自由的,现实规则束缚不了他,再苦也能苦中作乐。无论是得意、失意,无论是成功、失败,永远是高高兴兴地投入到每一段生活,认真地感受、乐观地接受、积极地改变和创造。即使是讨饭,也是认真地、投入地、甚至是有点兴奋地考虑如何能提高讨饭的水平。

现实中我们不可能完全像钟跃民那样,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处于一直在路上的生活状态,也极少人能做到独立自由,我们只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血色浪漫」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电视剧看过很多遍了,第一次看书,虽然故事情节有所删减,但味没有变。可以总结为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追求自我的个性化生活,一种是安于大众化的世俗生活。这两种生活方式即使在现在这个时代,也是适用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坏。钟跃民和秦岭我觉得还是可以归为一类人的,他们都追求无拘无束,追求新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不愿承诺,因为这样就不会存在背信弃义,也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只享受当下的生活,随心,随性,不去考虑会产生的后果,是有点自私的感觉。还有一点是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在下一代人身上的映射,这好像就是生来就存在的不平等。李奎勇之所以总要强调平等,是因为出生底层社会家庭背景的他,生来就产生的自卑,他在努力的追求一个人应该被平等对待的权利。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渴望活成钟跃民的样子,后来觉得活成郑桐的样子也不错,可最终我们却活成了李奎勇的样子。。。

最喜欢的两句话:

“知识……真是个好东西,它能使人清醒,使人大彻大悟,就像漫漫长夜中的火把,给你光明,给你温暖;在你进入一种境界以后,世俗的东西就不太重要了,你无暇去考虑物质生活的富足与贫困,你获取知识,是为了进行一种思考、一种自我完善。”

“我是肉体的诗人,也是灵魂的诗人。r我占有天堂的愉快,也占有地狱的苦痛。r前者我把它嫁接在自己身上使它增殖,r后者我把它翻译成一种新的语言

……

啊,我的灵魂,我们在破晓的宁静的清凉中找到了我们自己的归宿。r我的声音追踪着我目力所不及的地方,r我的舌头一卷就接纳了大千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血色浪漫」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