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咖啡》读后感1700字
1.
以下这些胡说八道与其说书评,倒不如说是闲扯。最早读到这篇文章大约是09年的冬天,那时候我刚二十出头,一如王小波《黄金时代》中二十出头的王二,“想吃,想爱,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于是荷尔蒙喷薄的年纪,读到的东西是一类都市爱情传奇,虽然故事的场景大部分设置于午夜,但基调是小清新的暖色。咖啡、威士忌、火烤过的杯子等等,营造的大抵是一种想要恋爱的幻觉。
2.
而后的时间,再读到它,故事本身对我的吸引力因为荷尔蒙分泌的减弱有所削弱。尽管内心仍住着小公主般对简单美好的小清新爱情有暖意之感,但阅读的体验反而是那些跳脱主线的边角料让我更感兴趣。
3.
在某个阶段,我曾经对爱尔兰这个国度有一种不好表述的兴趣,当然,我并未踏足过那片土地。所以这种兴趣更多是一种印象的拼凑。回想起来,印象到也颇为复杂,它并不单一化。我所幻想的爱尔兰,一方面如叶芝《凯尔特人薄暮》中的神秘、奔放与古朴。对,他就是文中的叶慈,那是一种浪漫的自由,覆盖着森林与草原,大地与海岸线。另一方面则是冰冷的孤寂,一如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那是一种寒冷中所特有的呆滞与压抑,是夜晚结霜后无尽的无法理解与压抑。甚至部分时间会与西伯利亚混淆的孤独,一望无际。那是战争、创伤与自我认同中的迷茫。
4.
这两种情绪很像对于约翰卡尼电影的观感。《Once》和《Sing Street》中,都柏林的色调总是一种灰蒙蒙的冰冷。那个都柏林中既是一众小清新爱情的底色,也是那些人疯狂想要逃离的场景。那是我幻想中都柏林所独有的气质,寒冷、孤独,仿佛寒冷迟缓了动作。那是一个需要用音乐和爱情才能稍有温暖的底色。
5.
那段关于叶慈、自由、独立和爱尔兰的论述极大的带着蔡先生对台湾的看法。在我的理解中,如果考虑到莫里斯的影响,叶慈在爱尔兰文艺复兴中的自我认同的寻找,更接近一种回归中世纪的,对机械文明的抵抗,那是一个时代的焦虑。仅仅将其视为民族独立的推动,格局不免偏颇,另外,考虑到叶慈整个人生政治立场始终是一种暧昧的飘摇,我倒是觉得,这种政治立场上的评价似乎并不中肯。
6.
蔡先生在后记中说到他并不关心咖啡馆,而更关注咖啡本身。我则恰恰相反,相比于咖啡,我倒是觉得咖啡馆更为有意思。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曾谈到,咖啡馆曾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思想的策源地。想想也是,一战前,巴黎左岸的咖啡馆中坐着的是海明威,是萨特,是对着窗外发呆的毕加索。
7.
有意思的是,在消费时代中,咖啡馆的附加价值被替换成了其他的想象。毫无疑问,咖啡馆中的咖啡的消费并不仅仅关乎咖啡本身,重要的是附加在咖啡馆中空间的消费。你为什么会去咖啡馆?因为那里你消费了的不只是咖啡,而是咖啡馆所构建的想象。
8.
咖啡馆被附加了什么想象?在某个阶段,台湾和韩国的影视作品中来看,它不在是民主、自由的畅想,而替换成了一种都市爱情传奇的想象。我们这辈人或许很难想象,咖啡馆曾经是一众知识分子聚集与思考世界的场所。今天的咖啡馆更多是小清新的《第36个故事》或《等一个人咖啡》诸如此类。
9.
如果是一个爱情故事,这篇小说足够美好,足够小清新。但如果作为一个标本,它就更有意思了。曾经,那个台湾是呐喊,是罗大佑的《之乎者也》,是三毛写下的《橄榄石》,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后来某一段时间过后,它就变成了一种小清新。这小说也是这种转型之一吧。那大陆呢?早年的《动物凶猛》《黄金时代》不见了,我们也正走在小清新化的路上。
10.
我并不反对小清新,也无意比较小叙事与大叙事的差别。只是我想要问的是这种小清新是真实的日常还是我们在企图构建一个幻想?换言之,是不是这种附加在咖啡馆上的附加品过于程式化?以致于我们太过于留恋某些幻想,例如,叶慈咖啡馆如果开在城乡结合部而不是台北、上海亦或北京是否还成立?如果不是,那么这种小清新所反映的是何?一个对于大都市、对于压力、对于冷的现实的反向浪漫幻想?我们寄希望于它逃避什么?
11.
现实中,叶慈爱情可没那么顺利,他那首经典的《当你老了》在当前被谱曲传唱,但是诗中的女主角一辈子拒绝了叶慈三次,终也没发酵出思念的味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爱尔兰咖啡》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