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1200字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26)
阅后恍然,学了这么多年的宏观、微观、计量,探究货币、通胀、就业、财政等等等等,只是在无比天真的“降维”学习经济学。经济是在人类大群体中的政策制度演化,看不透政治,何谈政策?缺了政策研究去讨论经济,就像蒙住双眼在假设的幻想情景中前行。前提假设破灭的那一刻,所谓经济,灰飞烟灭。无论古代还是当今,经济都是在政治大框架下的周期循环。
回到中国广大平袤的国土,大一统的文化贯穿史今,“稳定压倒一切”是所有中央政府的目标诉求,不同的年代只是依赖的手段不一样。历史时代里,中央把好钱袋子,握好枪杆子,用好笔杆子,平民百姓不饿死、不闹事,就可以稳定江山。到了现代,人文主义意识已然遍地觉醒,古代“儒表法里”的洗脑术已然无用,给平民百姓好日子才是社会稳定的必要不可缺条件,这样经济学才走上重要的历史舞台。但是经济还是在政治奠定的制度大框架下,一些问题亘古至今。
就看中国大一统集权下,和自由民主的冲突矛盾还是存在。现在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在古代的统一、藩乱、军阀割据混战中已现雏形,其实并不是来自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矛盾。窃以为是来自中国法制完善的欠缺,放之下并无明确制度的约束。中国人明处暗道中的潜规则,像是收放间的弹簧。从小的方面说,之前看营改增,只关注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却忽略了中央和地方分税的潜在变动;现在看雄安的土地政策,才开始好奇无卖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建设投入,地方事权和财政权如何平稳重置。这些问题可能在明确制度下的联邦制国家并不存在。一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步伐必须匹配,才能“稳定压倒一切”。应该在这个框架下再去思考高杠杆的中国如何实现平稳降杠杆,经济稳步复苏。
再看中国的企业文化,经历几轮的国进民退、国退民进,仍然带着一些政治附庸的基调。看了晋商、徽商、广东十三行崛起的背后故事,再回忆下上一轮国退民进中做起来的优秀民企,才发现中国的诸多企业都是在拿到不同形式的“特许授权”后发展起来,纯自由萌生的互联网大潮是一个新世纪的意外。就如一位朋友说,为何北京的文化氛围和上海不一样?因为政治中心是基于特权下合法强取的利益和财富,这样的地方成长起来的人,爷范儿油然而生吧?呵呵。
看了好几本吴晓波的书啦,还是很喜欢,虽然网上对他的评价不一,有些人认为商业作者写的东西还是深入性欠缺。比如这本书里说明清两朝闭关锁国,其实忽略了明朝之所以成为白银时代,不是中国的开采积累,而是对外贸易顺差贡献的巨额白银。但我还是很喜欢,哈哈,等再多看看书,到时再回头想想评价会不会改吧[偷笑]
最后再表达下对管仲、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李鸿章、陈云、邓小平、朱镕基、…这些改革家的敬佩!制度改革的道路上,没有完美,没有完人,也没有没有私利的世界,但是他们,“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面对当时的困局和心境的复杂,他们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以记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