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禅者的初心》读后感_1600字

《禅者的初心》读后感1600字

《禅者的初心》

铃木俊隆

◆ 6 布施就是无所执着

①“布施波罗蜜”意味着以布施而渡;

②“持戒波罗蜜”,意味着以持戒而渡;

③“忍辱波罗蜜”,意味着以忍辱而渡;

④“精进波罗蜜”,意味着以精进而渡;

⑤“禅定波罗蜜”,意味着以禅定而渡;

⑥“智慧波罗蜜”,意味着以智慧而渡。

人生渡劫,像渡河。

>人生目的是要努力到达彼岸——涅槃。

第一种是坐禅结束后我们对自己的觉知。第二种创造就是当你在活动、制造或是准备某些东西像是食物或茶的时候。第三种是你在自己里面创造了些什么,例如教育、文化或艺术。

⊙布施波罗蜜”——为了我们自己的缘故给出些什么,创造些什么。(因)

果:条理源于不忘记打坐的原因。

>创造活动大致分为三种:

◆ 8 限制自己的活动

一修:一次修行。定:专注。

>“一修定”

◆ 10 静坐于烦恼之中

当你是你的时候,煮饭,打扫,床上床下皆可渗透“坐禅”;反之,若心不在焉即使坐于禅堂也所得非禅。

me:就是我理解的“老僧酿酒”“妓女翻经”一切不虚,勿“着相”之意。

>不管你做什么,都是坐禅

◆ 12 说你想说的话

me:生活的译文——你不必要讨得所有人的欢心,无论如何做总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既然如此,做好你自己,不违反规则,不主动伤害他人,心怀善念,其他随心随喜随缘。

>不要刻意迎合别人,最重要的是如实表达你自己,这样你才会快乐,别人也才会快乐。

⊙并非永恒不变的事实,而是每个当下的事实。“存在”、“实相”。“终极的事实”?

me:禅修也并非一次开悟即得道“永恒”。哲学“螺旋式上升”也提现在禅定中一次次升级的新生中。从这一点来解读宗教信仰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视角。佛眼即是修行者的眼光,佛心就是修行者得道段位,保佑祈福应理解为修为自渡而非一句“阿弥陀佛”请佛祖保佑,“自助者天助”西方古谚也可解语“修禅”。

◆ 14 对死亡的新体会

他每打起一勺水后,就会把半勺倒回溪中,桥于是得名。——永平寺“半勺桥”

舀出一勺,是我的索取,倒回半勺是我的舍出,交融,轮回,感恩。

>感受到溪水的美,感受到与溪水合而为一时

水是活的,价值在于使用,倒入地下视为尊敬。

>只有当我们把水打在一个勺子里头,才会感受到水是有感觉的,也同时感受到使用水的那个人的价值

对生命的全新体验,三界合一。就像瀑布人生,飞流直下的激荡终点是完结一种命运,也是生命另一种形态的开始。动物,灵异,人这三界同样适用。

>生与死是同一件事

me感悟:

①虽死犹生:人,公司的精神得意传承、发扬,虽有机生物体人有限保质期停留在时间和世界中,但精神传承可以超越有机体存在从而超越生死得道“虽死犹生”。

②虽生尤死:执念于不可能存续,得到,不合规律无以为继的行为无法延续生命。人生虽短,但当执意做不如实观照之事,即使人寿未尽事已尽,视为“虽生尤死”。

>“一切皆空”的了悟

◆ 6 当下的一念又一念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不是在体会了五蕴皆空之后才克服苦的。体会这个事实的本身,就是从苦中解脱。所以,体会这个真理就是解脱本身。

me感悟:

若为修佛去迎合自己无法理解的事就失了修佛宗意本心。既然不可知,你就无须知。做心念理解正念之事即为修佛修心,恰如基督教人进窄门后告诫你就是神,知道自己的人。不必着相,不必掩饰。你的善良长出牙齿和锋芒应用得当依然不违反修佛禅宗的道。

不必苦恼“二元论”,世界多元,人性多元,人是有机体,世界的差异和不同就像一个个不同的气团,相似的气团遇到融合,不同的气团遇到不容继续寻找同类。就像兴趣社团,插花的同好,音乐的同好,读书的同好,旅行的同好,美食的同好,养生的同好,教育的同好。不必寻找一个完全匹配的基因气团进入,只要有一个共同点就可以融合,其他点再寻找其他气团融合,这样的思维逻辑体会更和谐少挑剔矛盾争议,只向美而生的选择。当然,当遇到基因团接近的点位越多就越“相知”谓之“知音”、“知己”,物质外情感精神得以更高层次的升华意义。[玫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禅者的初心》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