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读后感5000字
五星推,如果长时间关注我的,我打五星的书真的少。超级好看的一本!!无比推荐!因为我最近开始接触保险,想给自己和家人一些保障,但是看了市场上各种产品眼花缭乱,甚至连简单的保险名次都不知所云,遂来找书看,第一本就很满意~本书有逻辑/有条理/站在消费者角度说出保险的本质和买保险基本逻辑。
【适合阅读人群】
想买保险的但一窍不通的人
探究保险本质的人
对保险存在疑惑的人
看了很多公众号还是不懂保险的人
不限年龄,想自己学会投保的人
总结概括:
本书细致的道出买保险需要的基本逻辑,先后顺序,保险重要构成结构,如何理赔,如何擦亮双眼看理财保险。各种你想知道的基础保险知识这本都有涵盖,而且是2018.6月的书,时效性还存在,现在看也没有落后性内容,并且作者尽量的用简单且站在购买者的角度去解释如何购买保险以及后续一系列注意事项。
阅读类型:社科-保险
阅读评价: 5星,作者用让人容易理解的方式,中肯的解释保险及一系列知识,读起来真的不会很乏味,且里面内容真实有效,对我这个在保险领域是小白的人来说大有裨益。
初衷/兴趣点/为什么选择阅读:最近想给我家里人买保险,研究了一些公众号后发现,我自己也需要买保险。保险对我来说想买的初衷就是避免风险,避免重疾或者突如其利的风险掏空了整个家庭,意外这种东西真是看不见摸不着,前几天看众筹有个女孩才26岁,得了重病,家里卖房卖车也还是需要钱,我们都希望自己这辈子不生重病,但自己着实没有保障。
如果只是让保险业来解决行程取消导致的机票损失、退货带来的快递费损失,那你也太小瞧它了。帮你应对人生中生老病死的风险,才是这个行业的基本要义。
所以:只有两种人不需要买保险:
1. 确定自己这辈子不会罹患重疾
2. 即使生了重病,家里也随便可以拿出30万+闲钱来治疗。
我相信以上这两个条件,不是没有人,但是太少。没有买保险的中产阶级真就是在裸奔。用科学的逻辑思维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这种能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保险的自我规划,就是一例。
这本书写了什么?
1.保险的实质
消费者给钱,保险公司做出承诺。这笔交易其实可以被视为一个赌局,消费者以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做赌注,换取一笔潜在的赔偿金。购买渠道分为:保险代理人/保险销售/网络购买。
说实话,当保险公司把重疾险、医疗险这类保障型产品放到网上销售的时候,其实只是想卖给标准体客户。标准体客户指的是能过健康告知的正常身体健康的客户。所以上网买保险一定要看健康告知是否过关,否则会面对拒保的风险。
2. 核保的方式
一是电话咨询。有搞不清楚的问题?打电话。需补充就诊材料?发邮件。这能解决不少问题,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二是智能核保。智能核保兴起于近两年,指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在重疾险、医疗险的投保流程中,针对具体问题设置问答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你可以想象自己在和一个机器人对话,你每提供一个健康告知,对方便会就此问题进行详细询问,直到得出最终结论。
3. 买保险一定要返本钱吗?
取决于你的初衷,拿我举例子,我是特别恐惧假如有天得了重疾,母亲无人尽孝,而且家庭面临拿出一大笔钱治疗的责任,基于目前的存款甚至可能要卖房治病,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我首选先买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而不是理财保险(红利/返本等)从思考到决策的链条比较清晰,也就是说,你最终的“所得”和最初的“所想”基本保持一致。
这两种需求,是人们购买返还型保险的最大驱动力,也是返还型保险存在的最主要原因。
第一,如果没有发生保险事故,请把我交的保费还给我。没错,我要的是拿回保费。
第二,既然我购买了保险,总归是希望能派上用场。没错,我要的是总归能获得赔偿。
但仔细对比后你就会发现,返还型保险所需缴纳的保费,要比非返还型保险多出不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多交的这部分保费往往用作重要的投资资金来累积生息,最终会把当初所交的本金“赚”回来。不要忘记自己配置保险的最初动机:购买充足的保额,确保获得足够的补偿。
所以,在普遍开销日益走高的当今,强制自己进行储蓄并不是坏事。
强制存钱是个好需求,但还是要问清楚自己的内心,因为什么而买保险?
但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花钱做强制储蓄不能影响你的正常生活。对于收入较高的中产家庭来说,保费额外增加50%可能影响不大,无非每年多投资了一点儿保本理财。而对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或者家庭开销较大的群体来说,返还型保险无疑占用了多得多的保险预算。1000元能解决的问题,可能要交4000元的保费,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成本谈价格。
4. 保险公司会不会破产?
会,但是破产了也不怕。我们的保单在换了保险公司后依然有效。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公司愿意接受这家保险公司的保单呢?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中国保险行业监管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风险意识极强。刚刚说到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以及稍后将会谈到的偿付能力制度等,都处于全球金融监管的领先水平。
第一道防火墙是极高的公司设立标准。在中国,敢自称保险公司的公司不到200家。如果想新设立一家保险公司,股东资质、注册资本、经营效益等方面都要符合极其严格的要求。
第二道防火墙是全面科学的偿付能力监管。所谓偿付能力,指的是当保险公司遭遇极端情况时,是否仍有能力履行赔付责任。
保险可以放心购买,即使真的破产也有别的保险公司继续承保。
5. 如何购买保险?
“计划名称—产品—责任”的逻辑匹配自己的风险需求,最终做出购买决策。这是基本的购买保险逻辑。
作者这里引用麦当劳套餐来比喻保险套餐,非常形象生动:对麦当劳来说,我们可以基于“套餐名称—产品—食材”,再结合自己的口味最终做出购买决策。不喜欢吃牛肉的人或对芝麻过敏的人,自然不会选择巨无霸套餐。
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保险,也可以像麦当劳一样单点,比如重疾/医疗选最优的。
你最需要向他们咨询的就是这款产品的责任到底是什么、承担什么风险、解决什么问题。
其实,一次性销售多款产品的方式本身并没有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需要的确实不止一份意外险。不管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这个道理都是成立的。
责任的多少、保额的高低、期限的长短,这三大因素直接决定了保险产品的价格。
责任、保额、期限这三样东西,是我们选购保险产品时最重要的关注点。
保险的保障期限既可以短到一天,也可以长至终身。以期限为标准,保险产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短期产品,即保险期限不超过一年;一类是长期产品,即保险期限超过一年;10年、20年甚至终身,都属于长期产品。
6. 保险的“四大金刚”
6.1 重疾险
重疾险的诞生,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收入中断的风险,站在患者及其家人的角度,为已在重病深渊的家庭提供雪中送炭般的经济补偿。
医生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却无法挽救一个家庭的“财务生命”。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保监会设定的这25种重大疾病,其发生概率超过95%的疾病种类。所以评价重疾险的好坏时,千万不能盲目地只关注疾病的病种数量。
我们买东西时,经常不自觉地贪大求全,似乎产品的功能越多越好。然而就好比智能手机功能再多,老人也大多只用它来打电话。
所以要关注具体产品的具体属性,不能一味的求多,保监会已经规定了必须保证的重疾名单,是人们最可能生病的95%重疾,所以猫腻最多的就出在轻症上。
对于重疾险、定期寿险,可以保终身或者保到70岁左右的长期产品,是我们的首选——不仅价格更划算,也不会出现保险中断的情况。
作为消费者,你完全不用纠结,因为不管你选择何种方式,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都一样。
所以不要担心20年还是20年给付,根据自己的薪酬和付款压力来自行决定~
6.2 医疗险
这样看来,医保不予报销的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有时我们也简称其为“商业医疗险”)来解决。
从本质上说,平时我们交的医保是一项国家福利,最重要的目标是覆盖到尽可能多的群体,让每个人都能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因为每个人都能享受正常的医保,一般我们单位交的医保注定涵盖面不够高,如果生了重病还是会出现承担不起的情况,医疗险一定要买。重疾险解决的是一旦生病没钱拿出的忧虑,医疗险解决的是住院前后的医疗费用。
能被称作风险的,必然意味着财务上的巨大影响。所以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医疗支出相比,几千元的门诊、住院费用,真的称不上风险。
实报实销
商业医保就不一样了,花多少才能赔多少,保额仅代表可报销额度的上限,而你不一定能花掉这么多钱。
等待期、健康告知、免责条款等的存在,是为了防止逆选择。把隐瞒告知、带病投保的“不守规矩者”挡在门外,说到底是为了维护规则遵守者的利益。没有上述这些规定,才让人担忧。
当风险袭来时,不幸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他们最终都陷入了因病致贫的终局。所谓的因病致贫,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家庭因支付医疗卫生费用而导致家庭整体经济低于贫困线。
我国居民个人承担的卫生支出占比从59%下降至29%。虽然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但近1/3的个人占比,约为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三倍,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6.3 意外险
第一,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件,属于意外;
第二,自然死亡、疾病身故、猝死、自杀及自伤,不属于意外。
购买意外险要注意看清楚条款,注意猝死在不在意外险的范围内。有的意外险还是涵盖的,比如运动意外险。
这样一个个人主义至上的时代,个体意识的觉醒标志着自信、抱负成为中青年群体的重要标签。个体价值被无限放大,人们在回答“未来我们能赚多少钱”的问题时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
6.4 寿险
以生死为保险对象的保险,是被保险人在保险责任期内生存或死亡,保险公司给保险金的一种保险。
适用于:我家有人需要我抚养,而我身边还没有足够的钱来抵御万一出现的意外,疾病和死亡。
我没有理财能力,钱在手里也不能增值,月光,存不下来。
我需要强制储蓄的方式来保障养老金。
避税/给家里人心理安慰等。
7. 如何给孩子买保险?
孩子真正需要的商业保险其实只有三款:重大疾病险、意外险、高额住院医疗险。
请记住一个事实:少儿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非常低。这直接决定了儿童重疾险的价格十分便宜。因此,为孩子配置重疾险,一定要抓住价格优势,尽可能提高保额,拉长期限。都是100万元的终身重疾险保额,30多岁男性的购买价格,可以达到小孩子的两倍多。
当上父母后,你为孩子配置了全面的保险产品,自己却处于裸奔状态,这是十分不可取的。爸妈这两台“印钞机”正常运转,是对孩子负责的重要体现。
8. 如何给父母买保险?
给父母配置保险,主要考虑的应该是重疾险、医疗险和意外险。
选购保险时,杠杆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同样是交20年保费、保障终身的重疾险,想要撬动10万元保额,不同年龄的人保费相差巨大。
放癌险的诞生:双方各退一步。保险公司把保障范围缩小,限制也随之减少。但这个保障范围不能太小,得有存在的意义。
于是,防癌类保险应运而生。重疾险涵盖的几十种疾病,只保留第一项,即恶性肿瘤;住院医疗险涵盖的所有疾病的住院责任,也只保留一项,即癌症住院责任。
如果因为身体健康+年龄问题,可以考虑给父母买妨碍险。⬆️⬆️
9. 如何给自己买保险?
对一个家庭来说,称得上灭顶之灾的只有两件事:身患重疾,不幸身故。前者靠重大疾病险和医疗险来应对,后者靠定期寿险来应对。
重疾》医疗〉意外》寿险
我们完全没必要为了省几十元钱而纠结该选哪个责任。总之,购买旅游险的一条标准就是:责任越多越好。
有关保单:
保单究竟是电子版还是纸质版,一点儿也不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电子保单和纸质保单具有等同的法律效力。相较而言,我更喜欢电子保单,因为它更易存储,不易丢失,而且可以随时查阅。
有关投保人豁免:
简单地说,投保人豁免指的是当你以投保人的身份为配偶和子女投保重疾险时,可以享受的一个权益:如果投保人(你自己)不幸罹患重疾或身故,则后续保费无须再交。换句话说,如果投保人出保险事故,其配偶和子女的保单不受影响。
有关保费倒挂:
所交保费大于保额的一种现象,通俗地说就是买保险追求的是用最少的钱撬动最大的保障,一旦出现倒挂,即所缴纳的总保费之和大于能够获得的各项利益之和。
有关信源:
我上大学时修读过传播学理论,我对其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印象深刻:信源,即信息的来源。
如果信源单一,受众就会很难识别信号和噪声,也就无法分辨信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所以现在有关保险的公众号其实也非常多,产品更多,选的我头皮发麻,这时候其实特别需要一本这种书来应对自己完全不懂保险的情况。这本入门真的够了。
还是要读更多书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啊,不断扩张自己的知识边界!加油啊!!NINI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读后感_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