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读后感1700字
很多人害怕未知,希望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我也不例外。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羡慕那些对时事要闻侃侃而谈的人,那类人浑身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自信。他们好像一点困惑都没有,他们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也知道该怎么解决已发现的问题。仿佛一切都可以在他的掌控之中按部就班,他们的未来是那么的光明、值得期待。
我一度以为是我对时事不上心,所以没有自信。2014年秋天我开始看财经新闻,社会新闻太杂,我怕我分心。于是我选择从经济方面着手,每天我都花1个多小时研读FT中文网的那十多条新闻,对我感兴趣的新的知识点加以度娘,顺便做摘抄。初级入门,我特别喜欢那种说个专有名词就开始科普的作者,他们很接地气、不摆谱,于是我可以从“正回购利率下行20基点,央行变相降息”这种有套路的新闻里学到什么是“基点”是什么,“正回购”又是什么,“SHIBOR”是什么,“SLF”又是什么。又或者是“苏格兰公投决定留在英国,55%对45%”这种新闻里大概了解卡梅伦是谁,苏格兰独立会怎么影响英国市场。真是叫人见笑,我连这种“常识”都不知道。
最令我介怀的,不是那些文章、那些报道的主体有多深奥(恰恰相反,它们一般都写得很浅显),而是它们的作者总是很轻松地东引一句话,西摘一个名字,然后也不多加说明,仿佛这是圈里人全都明白的常识。我努力阅读,原动力就是想获得这份常识而已。
后来,我发觉不是每个作者都是拎得清的。我时常在信息的轰炸中摸不到头脑。
2014年10月29日,有篇社评叫:“QE结束,谁将裸泳”,讲的是美国将结束第三轮量化宽松的政策。之后11月2日有篇社评:“美联储QE政策值得借鉴”,11月3日又有一个新闻标题:日本央行80万亿日元QQE成股市“强心针”。当时的我并没有精力去管媒体所言有没有夸大其词,我只是机械化地记下所谓的知识点。譬如QE是什么,QQE又是什么,为什么美国都要停止使用QE政策了,日本还在推崇,因为两国国情不同?那么欧元区量化宽松奏效又怎么说?QQE的财富效应又是什么,QQE是否真的能成为通缩的“狙击手”?QQE与年底加税的交互作用会将通胀率引向何方?日元贬值如此严重为什么没能提振出口?我根本不知道媒体渲染的“贬值严重”到底有多严重,我根本没有量化,我心中没数,我只是听着今天媒体说严重就觉得好严重,明天媒体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我就想着合着逗我玩?
然后我开始怀疑“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这种说法是不是在逗我。难道日本人这几十年消失不在了,他们不都是同样度过了这么多的时间吗?怎么说“失去”了呢?难道他们合该一直经济发展下去,难道他们能永远保持“飞龙在天”,杜绝“亢龙有悔”的境地?
渐渐地,我越来越懒得看那些新闻社评。尤其媒体的标题一会儿表示安倍经济学三支利箭多么被日本股市投资者看好,一会儿又宣扬安倍经济学让日本消费倍感压力,安倍豪情赌明天,日本央行静观其变。14年12月日本提前大选,在野党称安倍经济学破产,15年3月还在渲染日企不信任安倍经济学,4月底又称日央行将下调经济增长及通胀预期。然而安倍晋三连任之后又连任……我表示看不懂了。
不是每个人都有做老师的天赋的。那些没有天赋的人写起社评来,真的能气死人。要么不接地气,话语笨拙,还希望别人能“不用你言传就能意会”。要么只是配合着渲染氛围,翻炒冷饭,复述同样的东西,制作信息垃圾。
有种理论叫“知识的诅咒”,大意是: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你对一样东西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忘记它当初学起来有多难。
这些时事社评的困境在于:要么陷入知识的诅咒,高高在上不知所云;要么变成冗长的科普,没完没了惹人生厌。因为你也知道的,总是要科普一些基本假设,才好被我们这种小白的公众理解和认可。然而有些作者就靠嘚啵嘚啵这些基本假设,然后不断重复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就已经足够出一本书了。关键的东西还没开始说,书就已经够一公斤重了。
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那些我不知道的常识,实在是弄不懂就算了吧。而那些说不出新花样来的陈词滥调,就像那些只是单纯渲染一下公众情绪的新闻一样,对待这些文字,翻一翻就好了,没必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那些随意就给出的答案,越是明确,我越是怀疑。未知的东西,未知就未知了吧。模糊的东西,就让它继续模糊着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低欲望社会:“丧失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