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秋(甲骨文系列)》读后感1000字
山川寂寥,天国萧条: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清朝咸丰年间,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清廷腐朽,与英法列强交战溃败于天津大沽要塞,弱国无外交,英法谈判代表的专横强势自不必说,中方答应赔巨款并要求英法谈判代表必须向中国皇帝行跪拜之礼: 因为清朝透过这类礼仪来确认天下之人,不分中外,都臣服于皇帝,王朝的威信就靠这些礼仪事维系。 谈判破裂,竟然扣留人质致15人死于关押期间,这只能说明愚昧的中国官僚并不懂得如何处理外交事宜,此再次引起战端。英法联军一举攻陷北京,咸丰皇帝弃城出逃,圆明园惨遭焚毁。城下之盟,古之所耻,赔款一千六百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库所剩银两的八十倍之多,大国颜面尽失。
天国之秋讲述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于此期间中国完全丧失了抵御西方列强的能力,只能任由其摆布。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是诞生于乱世的一个畸形婴儿,假借基督济世之名,又打着反满清、反封建的旗号,自己却缔造了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封建体制,实际上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政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至一八六四年,历时十四年,曾一度占有中国三分之一土地,几乎推翻满清统治。此书对曾国藩所代表的清廷势力及洋人的外国参与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有较深入的描述。
十九世纪这场内战所夺走的人命,最广受认可的估计是两千到三千万人。相信这个数字远低于实际死亡人数,而在这场据认是人类历史上夺走最多人命的内战中,中国所蒙受的破坏和社会混乱的程度更是前所未见的。消灭太平天国并未使中华帝国走回正轨,此仅仅将腐朽不堪分崩离析的满清统治延缓了将近五十年,终逃不过其崩溃覆灭的命运。
洋人的介入,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图谋长期在华经济利益全无公正、公理、人道可言。此书不同之处在于客观分析解读列强采取的政策背后的动机。
国人倍加推崇的曾公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天国之后本可以放手一搏夺取江山。依作者裴士锋所见,曾国藩的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泾渭分明: 他或许怀疑朝廷官僚腐败、贪婪、无能,但他从未质疑皇帝本人及皇位的正当性,更抱有宗教般的忠诚心态,坚信上天的安排为人臣子必须遵守,此为不可逾越之雷池,否则将招致上天的惩罚。可惜仰或可幸,在那个千疮百孔、瞬息万变的年代,天心已定,国运难挽,纵使曾公可以拔刀斫水,也不能丝毫改变水之流向,曾公的选择不失为一种明智的举措。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天国之秋(甲骨文系列)》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