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阅读经典:谈修养》读后感1600字
《谈修养》:谈的不仅仅是修养
再“见”朱光潜先生,少了初“见”他时的陌生和震惊,对于他笔下的文字,更是从一开始就明白要下功夫才能吸收、消化,才得以化作自身的一部分。
倘若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先生直截了当地对青年的指示和警醒,那么本书加入了间接阐述的元素。前者中先生虽也使典,但数量终归有限,大部分围绕青年的生活和问题进行了“谈话”,而本书中作者借用古往今来的众多名人名事名句,围绕着各个论点铺开阐述,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先生对学问的掌握、对人生的思考。
大概因阅读的版本不同,此二书中有部分篇章重复,都贴合“青年”这个对象,倒也不显得多余。何况先生的话语,时隔多日再品,亦如重新过之,能品出更多韵味来。
几年前在公众号里大言不惭地讨论“什么是教养”,而今看完先生的真知灼见才明白“相形见绌”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正如先生在书中所讲,“人我对比”生出自卑、自信和自负。因为对比,滋生欲望,催产发展。
作为中国的教育家,先生在本书中几乎倾尽人生智慧,指点着青年在众多方面进行思考和提升。
先生首先谈立志。于青年,年少立志才以保今后顺利成长。而这志向却不能随意立之——要有明确可实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决心。“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立志绝非简单地定下目标就算完成,而是要围绕目标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本领,不将困难归为环境。否则,胡乱立志只是说大话,成不了气候。
先生而后谈“德智体美”,这都遍布于后文的所有篇章。
谈德,先生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英雄、交友等方面,教导青年要有羞恶之心,发现自身缺陷,设法弥补;在面对事情发生之时,要小心谨慎,要用好“善”,“幸灾乐祸”与“同情”便是在一念之间产生的千差万别的比对结果;在交友方面,要谨慎择友,努力做到与友并肩齐驱,能力相当;在英雄方面,选择好英雄使之成为自己的楷模,成为自己的榜样……
谈智,则要从智育谈起,思想不局限于书本,跳出框架来实践书本知识。先生认为当下“途径亦多错误,灌输多于启发,浅尝多于深入,模仿多于创造,揣摩风气多于效忠学术”,在《谈价值意识》章节中,先生提到“价值分为真善美三种”,而“真”是科学的对象,是“智”的一种体现。人处于世而非看清世,多为被表象蒙蔽,未使用智慧去发现其本质。于是要学,要通,通了才会专。
谈体,即为体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乃古人之训也。想来,人的行动,皆是建立在身体之上,若康健得不到保证,何以言其他?但国人有史以来则轻视体育。先生在文中提到,国人在学术上的造就落后于外国人,身体羸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文中给出了中国与国外数据的对比:普通德国人或英国人五六十岁还血气方刚,而普通中国人三十岁以后逐渐衰弱老朽。当别人可以在学问事业方面锐进之时,我们已开始宣告体力的破产。如此,体育则是根本。“身体乃革命的本钱”此话当真不是说笑话。而同时,休息与消遣,也是调节体力的方式方法。如此说来,健身风靡全国绝对是一种好现象。
谈美,先生自有一本《谈美》著作,在本书里也不过是星星点点藏于其他篇章中。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活动,即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先生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道德起于仁爱,仁爱就是同情,同情起于想象。美是艺术的直接来源,感受到美,画家用形色记录,作家用文字描述。所以不遏制自己对美的感受,而应将其充分吸收。
思想之精髓,只言片语远不足于道尽。对每个论题,都可再次展开篇幅,做长篇大论。
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切莫同流合污。即便大环境难以改变,亦保持本心,做刚正不阿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众不同”就已经具有它应有的意义。
先立志,再修身养性,再磨练能力,以坚定的步伐、高超的技艺,驶向剑指的未来。
BY 未央。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国民阅读经典:谈修养》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