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曾国藩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曾国藩传

作者:张宏杰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曾国藩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前几天读了《曾国藩发迹史》,从曾先生身上学到了:俭省、齐家、持之以恒、慎独、一丝不苟这些做人的道理。这次遇到这本《曾国藩传》,本来以为不会有什么新鲜内容了,但真读下来,还是获益良多。这次学到了:1)耐烦这个词我最早遇到是在《从文自传》,沈从文先生说自己没有多好的天赋,一生成就无非就是耐烦二字。这次在曾国藩身上看到了同样的品质。不因为事情做起来麻烦就偷工减料,组建湘军,事必躬亲,如果没有耐烦二字,势必不成。2)挺住曾国藩有没有写过《挺经》还有争议,但是遇到困难要挺住,这个道理却是实打实的。有时候成功只差一线,挺住就成,挺不住就败。也有时候,注定不会成功,但是挺住,就保有尊严,挺不住,以后也是功亏一篑。3)反省曾国藩坚持写日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反省。为了达到更好的目的,他还将日记交给朋友和家人看,为的是从侧面督促自己。孔夫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写没写日记就不知道了。但是道理毕竟是相通的。反省是为了精进。不写下来,一个人静静坐着想一想也是好的。4)诚心正意有一句话,有善念,方得始终。心意不正,行事也歪,路走不正,不得善终。曾国藩心很正,也正因如此,能得到天子垂青,同僚敬佩,后代敬仰。立德、立言、立功。曾国藩能做到这样的圣人境界,首先也是因为诚心正意。5)和光同尘曾国藩的和光同尘是表面上的,骨子里还是勤奋简朴的。对他来说,和光同尘是手段,是实现自己效忠国家,做出一番事业的手段。通过这样的手段,曾国藩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做出了更大的事业。这也是他务实的一面。6)吏治治乱先治人。乱自人始。所以道光帝第一次问曾国藩如何治理地方的时候,他的回答就是改善吏治。上班的时候不在岗,在岗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点卯不出力,每天混日子,这样的吏治,民怨沸腾,不乱才怪。7)接受新事物曾国藩能勇于接受洋人的先进之处,对洋人并不脸谱化,而是代之以平等的人,这一点在当时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不仅态度上接受,在实际行动上更是积极学习,并且努力推广先进的经验。这比因循守旧,满嘴都是祖宗成法的饭桶要开明太多。—————本文原创,同步发表于个人博客,谢绝转载,特此声明。

「曾国藩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此段文字摘自书中 正文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好像是儒学这位长寿老人临死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身上,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就立德而言,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约而同地把他当作过自己的精神偶像。说到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留下了洋洋数百万言的全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以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其家书语录更让直到今天的普通人受益匪浅。

就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溃的前夜,曾国藩这个最后的精神偶像出现了,好像是儒学这位长寿老人临死前的一次回光返照。传统的人格之美集中在曾国藩身上,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一次告别演出式的呈现,绚烂而又凄婉。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就立德而言,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五十年后相继主宰了中国的两个大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也不约而同地把他当作过自己的精神偶像。说到立言,他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对理学身体力行,登堂入室,造诣很深。留下了洋洋数百万言的全集,其精深博大之处可以让学者终生沉浮其中,其家书语录更让直到今天的普通人受益匪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曾国藩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