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智人》读后感1200字
我曾经被问到,如果不考虑内外部的所有客观因素,单凭个人主观意向,你最想做的工作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我实在没有什么很想做的高端大气的工作,最后给出的答案是,博物馆讲解员。对方有点诧异。我解释说,这个工作满足我对“喜欢的工作”的一切幻想:能和很多不同的人交流,能输出知识,能学到东西,不用每天对着电脑坐着。大学的时候在北京的鲁迅博物馆做过一年志愿讲解员。在那里,没事的时候和博物馆的老师聊天,听他们讲每一件展品背后的历史;遇到过研究鲁迅先生的外国老师,一边讲一边跟他聊,听他谈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也遇到过很敬重鲁迅先生的老人,他遍访先生生前生活工作的地方,也跟我讲了很多在绍兴、在上海的鲁博陈列。那一段经历让我觉得,博物馆里的讲解员,几乎就是一个与历史对话的人:你对历史发表见解,而历史透过那些陈列品给你的回应,散落在与无数观众的交谈里,在每每被问到却答不上来的问题里,在对那些问题的思考和求索里。
我因为喜欢博物馆讲解员这个工作,从一早知道河森堡开始就对他很是关注,所以他的这本处女作,我是一定要读的。说不上荡气回肠惊天动地,但作为一个作者的处女作而言已经非常好了。这算是一本按照人类进化、文明发展的时间为顺序,以“匮乏”为主线编就的科普文集,上部探讨匮乏如何塑造了当今的人类,下部讲述匮乏如何书写我们的文明。这种用“匮乏”来解释一切的观点,看似有点极端,其实恰恰触到了所有进化、发展的最底层逻辑:于人类进化而言,是“适者生存”;于文明发展而言,是“行为的动机”。
自然选择的筛选逻辑只有一条,就是“适者生存”。而“生存”的底线,就是获取足够的资源维持生命的延续。在资源丰饶的环境里,大家相安无事,选择也就不会定向发生。而当匮乏来临,它就成为考验生存能力的门槛,跨过去的就获得资源以生存,跨不过的就只剩下灭亡。所以一路走来的智人,在跨过一道又一道门槛的过程中,被一次又一次选择,终成为今天的样子。文明发展看上去是被人类自己左右的,而人类行为的底层是“动机”。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动机还可以分层,最底层是“满足生存的需要”。又绕回来了,依然是为了生存,依然要对抗匮乏。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或许多数也是被匮乏驱动的。土地资源的匮乏,劳动力的匮乏,生产原料的匮乏……自然与历史就是这么绝对理性,又这么绝对残酷。这本书像拍电影一样,把这种理性和残酷都视觉化,定格在人类历史的每一帧画面里。很奇怪的是,这些画面居然有种“残阳如血”般残忍却诗意的美,让我觉得今天我活着,且不受饥寒,真是件太过幸运的事。
最后想说,请扣掉这本书校对编辑的鸡腿。“高纬度”写成“高维度”这样低级的错误在书中至少出现了三次。还有金属的“熔化”写成“融化”,当然这个错误比起前一个“高级”一点点。
不过瑕不掩瑜,毕竟知识体量足够大,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进击的智人》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