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读后感2000字
家庭是你的宿命
文:樱树
1.
最近很火的《都挺好》里,有个作死不偿命的老能手苏大强,被好多人恨骂,气得我表姐决定弃看此剧了。
这部剧,我也只是在母亲看的时候偶尔瞥几个镜头。(要做的事太多,还真舍不得大把时间去看几十集的连续剧。)
老苏在他妻子活着的时候,毫无话语权,眼神躲闪,忍气吞声,形象猥琐;一旦妻子猝死,他一下子翻身农奴把歌唱,作天作地折磨几兄妹刷存在感……
尤其是从小被母亲嫌弃的明玉(姚晨),一直跟在这作爹后面,出钱为他填窟窿或者摆平许多事。
从小一直被嫌弃的明玉,为了争口气,活得非常非常努力,最后事业有成,成了家里最有钱,最有能力解决所遇难题的一个人。
她的心里,有一块永久的痛,让她无法真正释怀和快乐,虽然有大把的钱可以挥洒。
原生家庭给她的财富是,她不知不觉朝着她母亲方向发展,变成自己痛恨的人。
她清醒地知道这一家人一个个都是什么东西,但是还不得不跟他们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所谓血浓于水。
明玉的出生,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却要成为父母失败婚姻的过失承担者,想来对她实在太不公平。
出生于什么家庭,你跟家人是什么样的关系,都是你没办法选择或舍弃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里的《好运设计》所设计的出身及好运,即便是来生,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你的原生家庭就是你的宿命。
2.
于是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里,设计了一个家庭以外的世外桃源——每个人互相选择,组建成一个新的家庭。
老太太初枝、“儿子”阿治、“儿媳”信代、“孙女”亚纪、“孙子”祥太,后来加入“凛酱”(这些全是小说译名),他们几乎自愿选择留下来的。只有祥太,从小被偷来,又没去处,似乎是个例外。
每个人在这个家庭里得到原生家庭里得不到的温暖和宽容:老太太有了陪伴,夫妻俩有了子女;在富裕的原生家庭里被忽略的亚纪,得到了奶奶宠爱;凛酱再也不挨打,常常被现在的母亲拥抱,还有了一个带着她到处飞的哥哥,她开始说话,她的脸上开始出现笑容;而祥太,也一直被当做亲儿子对待的,“父亲”阿治不但教他偷盗,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他们互相依赖,又互相为彼此疗伤——信代和凛酱抚摸彼此的伤疤,就好像在治疗那个曾经遭遇家暴的自己;信代烧掉凛酱亲妈为补偿虐待她而买的衣服,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简直非常的治愈——此时的信代简直懂得心理学。
这多少带着作者的假设和愿望。信代说,自己选择的羁绊,羁绊也许会更长久。
3.
这个家庭的收入来源有:“奶奶”初枝抚恤金,“父亲”阿治建筑工地没有安全保障的工作(后来摔伤而无赔偿),和“母亲”信代做洗衣工(后来还失了业)的微薄收入,然后就只好偷窃解决温饱,专业偷窃或者顺手牵羊——除了从事风尘事业的亚纪,每个人都干过这样的事。
偷窃作为谋生手段,是逼不得已的事情。在日本这个覆盖全民的福利社会,总给人一种“从摇篮到坟墓”全包的错觉,可这错觉背后,竟然也有那么一些人蜷在阳光无法照射到的阴暗角落,卑微但用力地生存着。
我也曾力赞过这个国家的干净和文明,甚至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而这个家庭,是东京光鲜文明底下的一个疮疤,是孔雀尾巴后那个丑陋的屁股。
我甚至怀疑这故事,是发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时代。
贫困至此,就谈不上道德约束,偷盗与出卖色相、隐藏尸体,都不会受到质疑和制止。所以大家生活得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他们在一起的彼此报团取暖(互相羁绊),似乎抵消了所有寒冷与对未来的绝望。
4.
祥太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有自学的能力,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在大和屋老人提醒下,渐生“良知”,而这样的“良知”,大人们曾经有过,只是被放在了生存的背后,最终也许会得复苏的——一旦复苏,这个家庭也就瓦解了。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一个没有血缘关系,靠温暖的“羁绊”维系在一起,在没有经济基础的前提下,能维持多久呢?
最后在代表着法律的警官们生硬的、虐心的审问下,这个家族的一切温情的来源——偷盗、拐骗、弃尸,都是犯罪。
每个孩子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家庭,一切回到原点,一切重归于社会这个大机器里。你先前难以承受的被忽略、被虐待,还得继续承受下去。真是宿命。
那个是枝裕和所创造的家外“桃源”,只是一个短暂的快乐的梦。
5.
蒋方舟在《东京一年》中说到自己的父母,“爱想象中的人很容易,可当他们来到你的面前,爱他们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平常的家庭各式各样,但只要长期生活在一起,就难免生出龃龉。没有家暴——像明玉遭受的冷暴力或者凛酱遭到的热暴力,就是万幸了,哪里能有理想中的父慈子孝,每天都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呢。所以一般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忍忍也就过了。
遇到什么家庭,是你的无法改变的宿命。只是我们在组建自己的家庭的时候,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尽力负好责任,多给孩子以爱,拿捏好感情的分寸。
罗曼罗兰说,看清了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不然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小偷家族》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