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_1500字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1500字

摘抄他人。
想到读研时,良老师让我们读书,然后课上讲解就是每人选本书的十句话。
现在,读专业书籍,这种方法确实受益匪浅。不过,懒得手写啦!文字小小搬运工[偷笑][偷笑]
1.今天的中国城乡具有若干鲜明的、不容漠视的特色。其一,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其二,市场改革激发了天量的城乡人口流动,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经济机会的版图分布,也形成着新的社会结构;其三,城市化加速与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造就了城乡关系极大夸张的紧张。
2.全球范围的证据却表明,人的经济活动所包含的逻辑就是在流动中聚集,然后再流动、再聚集,直至人口、经济和财富在地理上集中到一个个面积奇小的地方去。
3.经济密度高于人口密度,必定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可是人口聚多了,经济密度是不是一定还可以提升?不见得。人口聚集推进经济聚集,反过来再刺激人口聚集,这就是城市化动态进程。
4.以中国为例,从古到今,“城市”不过是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的结晶。中国的特色在于,人口聚集久久得不到更强有力的经济聚集的召唤和刺激,从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曾给城市化以应有的推动。
5.本书将运用一个基本猜测:中国城市化进程历史性落后的原因,在于人口聚集受到抑制,难以对经济聚集做出积极反应。
6.施坚雅做过出色的研究,发现传统的乡土中国是由市场-----而不是由村庄------组织起来的。在庞大的市场网络的最基层,往往是一个集市带动着周围15-20个村庄。
7.中央皇权真正担心的是富商与之争夺官僚的忠诚。农业大国的财政基础薄弱,“高薪养廉”很好说,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低薪不养廉,官僚们公权私用的成本很低,一旦富商使钱买走他们的忠诚,即便\贵为天子“,还有什么意思吗?这样看,”抑商“所固的远不只是”农本“,而是大一统天下国家的政治国本。
8.抑商即抑城,失去经济聚集的刺激,甚至经商还不如务农,人口的城市聚集怎么可能会有强大的动力。加到一起,以农业为本的经济结构、抑商政策倾向以及频繁的战乱,一起抑制了现代以前时代中国的城市成长。
9.书中说到,美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交易部门比生产部门更发达,是美国拥有世界第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的原因。是无数的“推销员之死”,才成就了现代工业革命。发达后的美国有更多的人力资源从直接生产部门转移到交易部门工作,后者通常聚集于城市,所以城市化率比工业化率由更快的提升。
10.周其仁先生还认为,工业化率推动城市化率更快增长的规律在中国之所以失灵,跟开放和全球化有关。内地企业的“借船出海”,首先是“借城出海”出口导向驱动的高速经济增长,遮蔽了中国经济的一条软肋,那就是城市化滞后。“世界工厂”的多年繁荣,并没有为中国备下一个消化得了超前工业化成就的国内城市。整体看去,中国城市化的小马,拉不动工业化的大车。这是经济转型绕不开的一道坎。
11.书中看到英国历史上城乡差距很大,是城市生活质量不如农村,是英国早期城市化的常态。那为啥还要在城市呆?农庄之不容和不留是推力,向城镇聚集、需求集中刺激出来的分工细化,无意中创造更多的收入,就是拉力了。收入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经济学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费雪)人口聚集带来经济聚集,经济聚集又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城市的能耐”终于开始发力。
12.户籍制度限制更多的是农民,自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等级制度比阶级制度更加阻碍城市化的发展。“苏联的普罗皮斯卡和中国日益完备的户籍制登场,限制、禁止农民流动的政策、制度和观念登场,最后就是城乡隔绝的制度全面登场。”“十亿人口,八亿农民”,既不是历史的必然,更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实际是一整套制度安排。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城乡中国(上)》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